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最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佛说阿弥陀经疏钞》第六十六讲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请掀开文本,请看疏文:思慧者,既入乎耳,须存乎心,谛审谛观,是何法门,是何义理,是之谓思。而言慧者,思即是慧,禽畜虽闻,不解思故。愚人虽闻,入耳出口,不忆想故,故曰思慧。修慧者,既深思之,宜力行之,是之谓修。而言慧者,修即是慧。狂人虽思,敝精役神,不实践故。问:此指三慧,有何证据。答:《佛地论》云,菩萨履三妙慧,净土往还。释云,以闻思修,得入净土。故知念佛必有三慧。好,请看这一段。这是对若闻说阿弥陀佛名号,执持名号,若一日到若七日,一心不乱,这段经文的解释。前面谈到这个闻说阿弥陀佛名号,就具足着闻思修三慧,上次讲到了闻慧,现在讲思慧。就是无论是从大乘经典的宣扬所闻,还是闻善知识开示所闻,那这样的净土法门的文句,入,入到耳中,入乎耳。入乎耳呢,就要存乎心,啊,要存到心里去,用心去认真地审视,认真地去观照,这就是思惟了。谛审谛观,这个审和观都属于思惟的范围,而且还用谛,就是切实地、认真地、深入地去思惟。《论语》有两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个学习的过程就是对一个法门了解的过程,但是如果你听到了不去思惟,则罔,罔就是迷惘,不了解这个道理的真义所在,最终内心还是无所得。好,这是你学了不去思惟,有这个弊端。但是你只是思惟不去学,他则殆,就是你的疑惑的问题还是不能解决。这里就举出了学和思不可偏废,二者都要具备,那思,思惟是作为人的一种本质特点之一,我们人为万物之灵啊,就在于善于思考,所以我们的文化、科技、社会运作机制非常地缜密,就来自于有这种思惟能力,用这种思惟能力去修道,这更要加以倡导。所以谛审谛观,是何法门。这个净土法门的本质特点在哪里?他跟通途佛法的异同何在?这个法门的建立是什么义理?为什么他能够简易而直捷、圆满?他的理论依据在什么地方?这些都要思惟清楚。这就叫思。对于一个修道之人来说,这个思惟是对自己法身慧命高度负责的表现,择法觉分,就谈这个问题。你选择法门,选择的过程就是思惟的过程,我们人生别说是出世间的佛法,就是世间的事业,人生的道路,都常常面临着一种选择,那你选择的对与错决定了你命运的好坏。那出世间的佛法,更要有一种智慧的抉择了。就像彻悟大师,他这个通宗通教,然而对了生脱死一法他是进行了深入的思惟,也是作了广泛的比较,最后才抉择定了念佛往生净土一法。所以他有一个偈子,其中有两句谈到:世出世间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你看世间的一切善法、哲学、心性之学都逐一思惟遍了,出世间所有的佛法,也一一思惟、考量、比较遍了,然后落脚在修行就是修心,修心就是修念头,这个念头你不放在佛号上,不去念佛,还能念什么呢?所以念佛是最好的方法。所以这位梦东禅师之所以称为彻悟大师,彻底开悟了,就体现这两句话:世出世间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这就真正地把思慧推到了极致了。所以这里就讲这个为什么谈思就是慧,属于智慧的范畴。你看很多雕刻,有一种题材常常叫思惟菩萨,菩萨在那种宁静的状态当中,去思惟,向内心去思惟,这种思惟也包含想象。广则弥纶法界,收则就在当下一念,一念念空真念,念空真念就广大如虚空,究竟如法界了。所以这个思就是智慧的范畴。这些禽鸟、畜生虽然也闻到了这样的声音,但是它不理解这个声音包含的意思,不了解这个义理。鹦鹉学舌学人的话,它不一定理解这个人的话的内涵,这是畜生愚痴,虽然闻到了它不理解。还有愚痴的人虽然闻到了这个法门,但是他左耳进右耳出,入耳出口,不用心去思惟。所以我们说听经,听课,你用什么来听?仅仅用耳朵去听,听得很浅;用大脑来听,听得比较深一点,过脑,但是还不够,大脑还是属于逻辑思维的范畴比较多;还要入心,用心去听,这就更深,更深层一点;但用心还不够,还要用神去听。啊,这样你才把这种考量、思惟在最深层次的层面,在本质性的层面,加以了把握。所以愚痴的人虽然闻到,就是听得很浅,他就不会用心,也不会用神去忆去想。那有智慧的人当下这种思惟,就把他这种心、神的这种潜在的智慧激活,心有戚戚啊,这就是思慧。好,那再讨论修慧,既经过了深入的思惟,考量清楚了,其心决定了,这条道路看准了,那就剩下的就开步走了,就得要努力地去行持,这就是修——修道。那为什么说称之为慧呢?因为这种修,就是智慧的表达。因为你智慧思惟、考量,你才能落实在修行上,所以这样的修行,就叫慧。还有一种有狂慧的人,虽然他也思惟,就像世间的学者,他也思惟啊,但思惟呢,还是在逻辑思维分别范围里面,所以他思惟得很苦,敝精役神。为什么逻辑思维会比较苦?在思惟的这个机制当中,有左脑,有右脑,我们现在的这些教育啊,由于所重于逻各斯啊,那种科学思惟,他是左脑过于地发达,就抑制了右脑的潜能。那一般的左脑对思惟能力占的比例是很小的,而右脑的直觉的、潜意识的这种能量没有起来,他的思惟就很苦,最终也得不到什么效果。所以你看很多重大的发明啦,实际上都不是逻辑思维的问题,他可能要经过这个想啊想,想得……,苦思冥想,想不出来的时候,忽然有一段时间他放松了自己,往往在放松自己的时候,或者在梦中,或者在洗澡的时候,或者在旅游的时候,忽然灵光一现,问题解决了。这个拿破仑打仗,他都是在大的战役之前,先睡他一觉,起来之后再开始指挥作战。他为什么要这样?实际上就是把那些左脑过于分别的东西给它抑制下去,让右脑的潜意识的东西出来,往往就能打胜仗。所以那些狂慧的人他就太自负自己的世智辩聪,但是思惟得很苦,而且还有一个根本特点,他把学问跟行动打为两截,他不去实践,知和行分裂,所以这是狂人的思惟,不实践实际上就不能称为修慧,也够不上思慧。好,那有人问前面讨论的闻思修三慧,说念佛就具备,有不没有经典的依据呢?回答,这里引用《佛地经论》,这是亲光菩萨造的,玄奘三藏翻译的。在这部论里面,经就是说菩萨履三妙慧。这个履就是践履,就是修行的意思,三种妙慧,妙就是闻思修,能够令人出离生死,能够转识成智,这就是不可思议的智慧。菩萨修行这三种不可思议的智慧,就能往还净土,往就是往生净土,也能从净土回来,这是《佛地经》所说的。亲光菩萨对这个经进行一个解释呢,就是以闻思修三慧就能够生到净土。所以念佛就必定具足闻思修三慧。好,请看下面:复有三义。闻说佛名,心不疑二,是之谓信。信已而执,心起乐欲,是之谓愿。愿已而持,心勤精进,是之谓行。信,愿,行,下文中当辩。名号者,阿弥陀佛四字洪名,不兼色像等。如《文殊般若》,及《毗婆沙论》中说,以色像等摄名中故。好,这里进一步讨论这个执持名号还具有三种法义,三种法义就是信愿行。闻说阿弥陀佛名号,闻的当下,你的心不怀疑,不起第二个念头,这就是叫直下承担,信心不疑,如果这样这就称为信。相信之后就落实在执持名号上,信已而执,这个内心生起一种好乐,听到这个佛号欢喜,很愿意去念佛,而念佛又产生了一种欲,这种欲就是希求,希求到阿弥陀佛的刹土里面去,这就称之为愿。好,那发了这个愿,再来持这个名号,持这个名号的心精进、勤奋、不间断,恒常忆佛念佛,这就称之为行。所以这是往生净土的三资粮了,信愿行三资粮在下面的经文注解当中还有详细的讨论。再讲到名号,执持名号,这个名号就是阿弥陀佛四字洪名。他只是谈名号,没有谈色相,没有谈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那对于这个名号的直接的标举、重视,这在《文殊般若经》及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当中都有界说。那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这些,包括光明、功德都摄在名号当中,所以举名号也就能包摄其他的。好,请看下面:不兼色像等者,正明此经专主执持名号也。《文殊般若经》云,佛告文殊,欲入一行三昧者,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念一佛功德,与念无量佛功德无二。阿难所闻佛法,犹住量数。若得一行三昧,诸经法门,一一分别,皆悉了知,昼夜宣说,智慧辩才,终不断绝。阿难多闻辩才,百千等分,不及其一。好,这谈到,这几句经文就是表明《阿弥陀经》专门倡导执持名号,没有兼带其他的方法。这里引用一部经,这经典的全称就叫《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部经典是文殊菩萨先来启问,舍利弗,大目犍连也先后跟着来,参与这个法会。这个法会,文殊菩萨所问的就是菩萨修何法门能够快速地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对实相般若玄妙的义理做了广泛的讨论。佛在这个经典当中就谈到:善男子善女人,要入一行三昧就应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也就是说一个菩萨他一门专一地修行一个法门,契入到三昧,证到实相般若,他这种是要有甚深的般若智慧的这种慧眼才能做得到的。所以修一法,聚集种种功德,这是阿惟越致菩萨之相。一般业力凡夫他喜欢搞得很复杂,搞得很多,大菩萨他恰好是非常简捷,因为他深知一法具足一切法。所以应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这个般若智慧,然后才能入一行三昧,系缘法界,法界就是不可思议的、无障碍的、无相的那种状态。所以下面进一步谈到,欲入一行三昧的人,就应当处空闲之地,住阿兰若,舍离种种散乱之心。不取相貌,就是不要去观想和观相,就系心一佛,以一佛作为系缘之境,那一佛呢也不思惟其他的,只是专称这尊佛的名字。随着这尊佛所处的刹土的方位来坐,比如极乐世界在西方,那就要面西而端坐,正向,正面向着西方,不要背西而坐了。好,这样能于西方,比如一佛就是阿弥陀佛,能于阿弥陀佛念念相续,念念称念这个名号,就在这样的称念名号的当下,就能见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这里是贯穿着大乘佛法的一个基本原理:一法具足一切法。念阿弥陀佛一佛的功德,就等于念十方无量无边诸佛的功德无二无别。阿难,这是多闻第一,但是阿难尊者所闻的佛法,犹住量数。量数就是还是可思可议的范围,还可以,量数说他能记忆八万偈,或者八亿偈,还有一个量数。但是如果修行一行三昧,通过念一佛名号的这一行,契入三昧,好,那就打开了自性的宝藏,智海现前,那么诸佛所说的广大的经典,无量的法门,就能够一一分别了知。那得一行三昧所涌现的智慧以及辩才,就是昼夜宣说也是穷劫不尽。就说他是无尽的智海宝藏打开,那就无尽藏啊,终不断绝。所以阿难多闻第一,也有辩才,但跟证得一行三昧的这种智慧、辩才相比,那是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了。所以我们后面谈到:能够修一行三昧是开发了文殊的根本智。文殊是七佛之师,诸佛之母,有这样的般若智慧的开发,他才会坚定不移地修行这个一行三昧。好,请看下面:龙树《毗婆沙论》云,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易行疾至,应当念佛,称其名号,阿弥陀佛本愿如是。摄名中者二义,一者名必有相故,二者名相皆不离一心故。则一举佛名,正报依报摄无不尽,何疑色像。好,这里再引用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十住毗婆沙论》在第九品有一个难行道和易行道的判教,这个判教无论在古印,还是对我们中国净土宗影响非常巨大。这个龙树菩萨对于大乘佛法是怎么样得到一个初步的阶位(就是阿鞞跋致的阶位)非常重视。一个求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菩萨,如果没有得到阿鞞跋致的话,那要如救头然,要解决得阿鞞跋致不退转的问题。那针对这样的一个目标,佛的教法有无量法门,无量法门就好像世间的道,有难有易,也就有难行道,有易行道。龙树菩萨就有个比喻,难行道就好像你在陆地上步行,到达目的地,这就很辛苦,如果是走水道乘船,他就顺风扬帆,快速到达目的地,则快乐。那世间道有这个苦乐的差异,修菩萨道也同样是这样。那修菩萨道修行,你靠自力勤行精进,靠自力到达目的地,得阿鞞跋致,这就如同难行道,陆路行走,他一定要建立在自己精进勤苦努力的修行,断惑证真。还有一种特别的法门,就是以信方便,或以信方便,就不是靠自己的修行,而是从信心契入,就像乘船一样很容易到达,容易而快速地得阿鞞跋致,这个易行快速的,就是念佛的名号。当然龙树菩萨在这个论里面,谈念佛名号也不仅仅是念一尊佛了,他也包括——列出了十方,东方什么佛,南方什么佛……,列了很多,其中也就谈到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了,并且他说念这个名号的目的是得阿鞞跋致。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面,实际上开始就引用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展开了他的论点,说这个无佛之世,行菩萨道得阿惟越致很多困难,困难就举出了五点,说明在佛灭度之后,修道很难成就,才凸显这个易行道的可贵。那昙鸾大师对这个在继承的过程当中也有一种本土化的这种转换,创造性的发挥。所以昙鸾大师对念阿弥陀佛名号,他不是着力在得阿鞞跋致,而是着重在往生净土得阿鞞跋致,那龙树菩萨说念佛的名号得阿鞞跋致,他也包含着在本土得阿鞞跋致,这是有所差异的。并且昙鸾大师就没有说要念其他的,就专门指向念阿弥陀佛,所以昙鸾大师就继承龙树菩萨这样的思想,加以了一种本土化的这种继承,对后来的道绰大师、善导大师影响巨大。好,所以莲池大师在这里也是引用这样的理路,所以,你要易行,修易行道,快速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啊,你就应当念佛,称其名号,阿弥陀佛本愿如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就落脚在令九法界众生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所以称为接引佛。在讨论这个专主执持名号,没有谈观想、观像,这里也就内含着两种意思。第一就是名必有相故,就是这个名号里面必定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这个名是能召感的音声符号,相是所召感的名号里面的功德,这个阿弥陀佛已经成就了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他把所有的功德都凝聚在名号当中,其中也就有他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佛的相好光明在里面。所以既有能召唤的名,名号和音声,就必定有所召的这样的三十二相的体性,这就名必有相故。再名相皆不离一心。那最终回到一心,一切法由心显现,心为能现,名就是名号和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由心所显现的境界,所以我们一心执持这个名号,就能显现这个名和相,一切法不离自心。所以一举这个弥陀的名号,极乐世界的正报庄严依报庄严都摄无不尽,既然依正庄严都在名号里面,当然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相以及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的景色都在名号里面了。好,请看下面:今人闻佛不肯执持者,约有四障,四障破除,方能执持,乃至一心故。障者,遮也。以此四种,遮障念心,不肯执持,故须破除。四障者。一谓即心是佛,何必舍己念彼。不知即佛是心,不妨念佛故。良由即心是佛,岂不即佛是心。但执念心,不许念佛,则心佛是二,即义不成。是以念佛念心,两不碍故。二谓何不遍念诸佛,而唯念一佛。不知心专志一,乃成三昧故。良由众生智浅,繁则不胜,故用志不分者神凝,役心多岐者功丧。如普广大士问佛,十方俱有佛土,何以独赞西方。佛言阎浮提人,心多杂乱,令其专心一境,乃得往生。以诸佛同一法性身,念一佛,即念一切佛故。好,先看这一段。这里莲池大师很慈悲,对那个时代有些修行人闻到阿弥陀佛名号还不肯去执持,分析他们内心有四种障碍,这四种障碍都属于知见的范畴了。这个四种知见的障碍破除,他才能够生起信愿,有信愿他才肯去执持。南无呀,前面讲你执持名号里面包括归命啊,把你所有的东西,最重要的生命都归到阿弥陀佛那里去,你的执持才找到了一个坚实的立足点。这些知见不破除,就一定会构成障碍,四障破除才能一心一意地念佛,死尽偷心了。这个障就是遮障,就是这四种知见,不正确的知见遮障了念佛的心,他就不肯去执持名号,所以在这里就要加以破除。这四种障碍,第一种,这第一种可能就是宗门下常常提出的一个知见,常常就有人说:“即心是佛,何必舍己念彼?”这禅宗讲即心即佛嘛,既然心就是佛,为什么舍自己的自性天真佛,去念外面的一尊佛呢?这些玄妙的话语你也不能说他错,但是他有偏颇。他们不知道即佛是心,即心是佛,同时说即佛也是心。既然即佛是心,就是阿弥陀佛全体的名号功德就是我们当下介尔一念的全体心性,既然佛就是心,也就不妨碍念佛哦,他就不是心外求法著相的问题哦。所以这两个前提同时存在,而正由于即心是佛,就成立即佛是心,那你只是执著念心,念心就参究当下一念的自性清净心了,念心,但你不许去念佛号,你就把这个心和佛打成两橛了。打成两橛呢,你这个道理就不能成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观经》讲的这两句话是直捷了当的,就是心佛一如的。净土法门一定要了解一个基本的道理,就是了他即自,全体的他佛就是我们的自佛,自他不二,心佛一如。所以念佛号和宗门下的参究自心,这两者并不妨碍,相得益彰。所以这是破除了第一个知见。第二个呢,就是有人又问:为什么不遍念诸佛?就是十方无量的世界有无量的诸佛,为什么我不总体都念这些佛呢?为什么还要念一尊佛呢?念很多佛的功德不是更多吗?好,这里这就不知道我们的根机了,不知道心专志一,乃成三昧故。心要专一,志向一个目标,他才能成就三昧,正受正定。从我们众生的根机来看是智慧很浅薄,如果目标很多,他就胜任不了。所以无论是佛教的修行还是儒家的圣人都谈到一个守约的问题。守约就是简约、简易,你一复杂,他就心就散乱了。本身我们的心就散乱,你给出的对境也很多,那不是更强化他的散乱吗?所以对这个散乱的众生,喜欢复杂的就要用一种对治的方法,让他专一,让他简单。简单,专一,目标专一,是让他的心不去分散,不去分别。你用志不分,你的神才能凝住。这在《庄子》就有一个故事了,说孔子带了一批学生,去周游列国,走在一个山林里面,遇到一个老人,驼背的老人,他在用竹竿粘那个知了。粘那个知了呢,他就是随便举个竹竿一粘,这个知了就粘下来了,百发百中,这很神奇。所以孔子就问:你老人家怎么能有这么一个本事,是怎么来的?这个老人,驼背的老人就说:他训练什么情况呢,原来就用一个竹竿放一个石头,放在这里,他上下举,能够不掉下来,然后再训练放两块石子在竹竿上,上下举,那要手很稳定,不掉下来。几年之后,他能至放三个石头而不掉下来,那他再去粘那个知了,而且那个时候用志不分,在那个粘知了的当中,他整个的宇宙就是那个知了的那个翅膀,他用志到这样的一个程度,手又非常稳定,不会惊动那个知了,百发百中。所以这个专一啊,专一又专一啊,他的神妙就出来了。一分散,就是役心多岐,多岐亡羊啊。《孟子》就谈到当时有一个弈秋,有两个学生,教他学棋,其中有一个学生,专心致志学,很快就成了高手,另外一个学生下棋的时候,就心很散乱,一下子看看天上飞个鸟,他也望半天,这是什么鸟啊?他就把棋局都忘了,所以这个人就怎么也学不出来。所以学东西一定要专一,越专越好,这叫精一啊。所以我们现在有些人修行,哎呀,今天看到这个法门好学这个,明天再碰到那个法门,再学这个,听说参禅很好,密宗很好,内观很好,脚踏两边船,还要脚踏三条船,还要脚踏四条船……,那这种人肯定是成不了的。所以役心多岐者功丧,他就没有功夫了。所以这一点一定要了解我们的根机。这里再举出一部经,叫《随愿往生经》,就在这部经里面,普广菩萨就问佛,也就代替我们来问这个问题了,说十方世界都有佛的净土,为什么佛,释迦牟尼佛您老人家独独地赞叹西方极乐世界呢?千经万论都劝我们求生极乐世界呢?佛就谈到——这很重要了,佛眼所见我们是什么根机——阎浮提人,就是我们这个地球的人,心多杂乱,我们的心都是杂乱的。所以很多居士一念佛,常常提个问题,说:我为什么念佛,有这么多妄想杂念?那你肯定是妄想杂念,因为你是阎浮提人嘛,佛已经给我们悬记了心多杂念,杂乱,妄想杂念纷飞,不请自来,挥之不去。哎,对这个,那就要令其专心一境,专心在一个境缘上,他才容易往生,如果你给出的境缘很宽很多,他就莫衷一是了。说有一位教授,养了一头毛驴,他自己呢就买了一份青草,然后有一个农民感戴这个教授的恩德,也给他送了一份,所以这个毛驴呢,一下子就面临着这两堆青草,这个毛驴就面临一个选择:哪堆青草好啊?觉得这个,吃这个,又舍不得那个,吃那个,又觉得那个好,搞得这个毛驴选择,总是选择不下来,竟然饿死了。我们可能常常是这个样子的。就好像一些女孩子找男朋友,接触两个男人都觉得很好,好怎么办?最后搞来搞去呢,都选花了眼了,两个人都没得到,也同样的道理。所以这里就是专心一境,并且还有一个深入的思惟,在现象上十方诸佛虽然多,但是他所证的就是一个法身,一个实相。正因为诸佛所证的同一法身,所以你念一佛就等于念一切诸佛,生一个净土就等于生一切净土,是这么一个道理。所以你就放心去念阿弥陀佛,称为万德洪名,念一佛就等于念一切诸佛,这很重要啊。有些人念阿弥陀佛,他觉得哎呀不够啊,是不是还要念药师佛,还要念地藏菩萨,还要念观音菩萨,还要……,所有的都要念遍,他觉得放心。你如果知道念一佛即念一切诸佛,念一声阿弥陀佛名号就等于所有诸佛菩萨的名号功德都在里面,于是你只要把这个作一个相应的回向就可以,不是说非得要——每尊佛菩萨都有个特定的功能,好像阿弥陀佛只是送往生的,他就不能消灾延寿吗?他就不能超度吗?他都可以的啊。你只要作个相应的回向,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一一都含摄着所有诸佛菩萨的名号功德,包括经典的功德。好,请看下面:三谓佛佛可念,何不随念一佛,而必念阿弥陀佛。不知彼佛与诸众生,偏有因缘故。良由彼佛名号,人所乐称,就令恶人,有时不觉失声念佛。乃至人逢善事,不觉念佛,欢喜赞叹。人逢恶事,及与苦难,不觉念佛,伤悲痛切,机感因缘,莫或使之而自然故。四谓何不念佛功德智慧,相好光明,而但念名号。不知持名,于末法中最逗机故,不思议故。逗机者,《文殊般若经》云,众生愚钝,观不能解,但令念声相续,自得往生。不思议者,如前所明一行三昧,则不但逗乎钝机,神用不测故。如《遗教经》言,心者制之一处,无事不办。今制心佛号,而至一心,何可思议。好,第三个知见,有人就认为十方诸佛都有——数量无数,那应该每尊佛都可以念,为什么不可以随念其中一佛呢?为什么必定要念阿弥陀佛呢?这众生的怀疑分别心都很重,他总是要弄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出来,前面既然说心很杂乱,念一佛就能够对治,那我也不一定要念阿弥陀佛啊,我念其他的佛也不一样吗?好,这里面又有一个因缘,为什么《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都有十方诸佛伸出广长舌相来赞叹、来证信的这么一个瑞相?因为这确实是唯佛与佛方能了解的真相,不是我们所能了解的。那十方诸佛尤其释迦牟尼佛知道一个什么真相呢?就是阿弥陀佛跟我们这些众生的因缘极深极广,这叫偏有——偏偏有因缘。那从《无量寿经》我们知道,追溯无央数劫发生的这个世自在王佛座下的这位大国王,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这么一个往古的因缘,那因缘呢,他五十三尊佛的示现,我们从五十三尊佛的这种排列里面知道,第一尊佛是锭光佛,锭光佛就是然灯佛,就是我们这个世间示现的一尊佛,也是释迦牟尼佛的授记师。所以他给出了这么一个佛的名号,我们就有一个了解,这个无央数劫发生的这个事件,他的场景是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不是谈其他世界的发生的事情。于是这位大国王是我们在娑婆世界的一个国王,发了四十八大愿,最后成就了阿弥陀佛的这样的功德,又在作法藏菩萨无央数无数次地示现的生命当中,随形九法界,跟众生,跟我们这些众生,广结法缘。光这个布施,那就是一切衣服、饮食、汤药、卧具、幢幡、音乐……,布施了很多很多众生,也许我们在座的诸位曾经得过阿弥陀佛的布施的恩德,所以跟我们有因缘。那阿弥陀佛作菩萨道的时候这个悲心广大,我们在人道他示现在人道,我们到三恶道他也跟着到三恶道。这种首先是这个缘起和他过程当中跟我们有因缘,乃至于为了救度我们要——这个法门在末法所有的经典、所有的法门都消失之后,还要用慈悲的力量、威神力量加持这个法门、这部经典作最后的一百年的救度。所以这些都是反映阿弥陀佛跟我们因缘极深。既然因缘极深,于是在我们众生的内心深处,阿赖耶识里面就有着阿弥陀佛跟我们结缘的种子,这个种子用现代的学术心理学的概念就是有这么一个原型。这个原型就是我们跟阿弥陀佛在无央数劫的过程当中曾经有过接触,曾经结过缘,所以我们就有着这个净土法门阿弥陀佛名号的这个种子,这个原型。好,正因为有这个种子原型,忽然我们这一世——都像做梦一样的,做了一个梦又一个梦——哎,忽然在做梦的梦幻的三界当中闻到这个阿弥陀佛的名号,马上他就有一种唤醒的功能,似曾相识。这就谈善根的问题了,就是《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也谈到:一个能够闻到般若的法门,听到不惊不怖的人,说明他多生多劫呢,曾经有过闻般若的这样的善根,就好像他曾经见过一个城市里面的街道楼阁的景物,已经就存在他的记忆的深处,忽然你某次再到那个城市一看,你觉得很熟悉,好像自己到过,你为什么觉得到过呢?是由于你曾经去过那个地方,看过那个地方。于是闻到般若经典你很熟悉、很亲切、很能相信,就好像你曾经到过那个地方一样,这就谈善根问题。佛缘善根这个是阿弥陀佛在因地给我们施设的,他跟一切众生种下了这么深厚的缘分,所以这一世阿弥陀佛的名号我们每一个人都喜欢去称这个名号。每个人都喜欢称阿弥陀佛名号,这里面就包含着不可思议的因缘在里面。这不是很简单的事情,你就是《济公传》,这个电视剧,它的那个歌词,那可能那个作曲的人,也可能不一定很了解净土法门,然后他就调侃的声音,鞋儿破,帽儿破的,还最后还要来个南无阿弥陀佛,他为什么,哎,大家也喜欢唱南无阿弥陀佛。哎,因为他这些作曲家也就自己和敏感到众生喜欢听,哎,于是他就把他编到歌词里面去了,人所乐称。那就像恶人,恶人呢,你别看他有时候他不知不觉地忽然也冲出一句名号来,恶人也念佛了,恶人不是说今生的恶人他就没有善根了,也许他就有净土的善根了。所以《观经》里讲一个恶人,五逆十恶,造作这么重的这个恶人,即将要下阿鼻地狱的恶人,如果临命终时遇到往生善知识给他讲弥陀的名号功德,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阿弥陀佛的威神愿力,哦!他都有可能产生信心,这时候信心一起来,十声乃至一声都能往生。恶人也能往生就在于他有这个善根。正因为有净土的善根他才临终显现——一切法由心想现嘛——就能显现一个修净土法门的善知识跟他来讲净土法门,也正因为他有这个善根,他一定就一听就相信,只要相信他就猛厉地去念,突围的心去念,他就成功了!所以也不要小看恶人啊。所以有时候我们讲最好那些判了死刑的死刑犯,临上刑场的时候跟他赶紧利用一点时间跟他讲净土法门,说不准枪口对着他枪毙的时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就走了呢,这是有可能的了。如果他闻不到这个也没有办法。现在可能国外的监狱比较自由点,一般的它都要神职人员对那个死刑犯还要做一个交流,如果我们中国大陆也让我们这些出家人能够跟死刑犯交流,大家不要害怕,啊!跟他就直接把净土法门介绍给他。好,这个乃至于人逢到喜事的时候他也会念佛,这时候他念佛的内涵不一样了,人逢喜事念佛,这句佛号就代表他的欢喜心、他的赞叹心。但是人遇到一些违缘、逆境、不好的事情以及巨大灾难的时候,他也不知不觉地念佛,这时候念佛,这个佛号代表着他的伤悲、他的痛切、他的呼救的渴望。其实人逢喜事的时候念佛的概率会比较低,人逢恶事的时候呢,念佛的概率会比较高。但是人碰到苦难的时候呢,他没有净土法门,念佛号他不是太熟悉的话,他常常这句佛号不一定能出来。“我的妈呀”可能会出来,叫爹叫娘,这是他的本能的反应。所以我们要把叫爹叫娘的本能反应转为叫阿弥陀佛,呼喊阿弥陀佛。所以这个机感因缘哪,这就非常的奇妙,他不是你故意地这样去做,不经过你的理性思惟,他就情不自禁地这样去做了。经过逻辑思维谋划出来的东西那都是可理解的范围,那都不足可贵。人的重大的生命奥秘就是在你不谋划、无心、不自觉的、自然出来的东西,这才是生命的奥秘,这里面才有感应!再谈感应问题。这就是直觉,我们佛教讲现量。其实这些直觉、现量就是我们深层阿赖耶识的东西,用现在话就是潜意识里面的东西,而我们很多人生的好的际遇、好的转机,在关键时刻逢凶化吉、遇难成祥的这样的一种现象的出现,都是潜意识里面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常常听从潜意识里面的声音,不要听从逻辑思维,逻辑思维的东西都是把我们引向死路一条的。这就是所谓的为什么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人类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的原因之一。他没有服从生命的本能的,这个原态的、内心的声音去过那种合乎天道的生活。好,这个感应呢非常奇妙,所以你在一种至诚恳切当中,不经过你的逻辑思维,这时候喊出的阿弥陀佛名号,一定是叫得应,会产生效果的。这方面的例子非常多!而这个莫或使之而自然故这句话是代表着宗教的一种奥秘,它自然而然出现了一个神奇的事情。我们看《印祖文钞》我也提到过这个公案,大概大家,但是这个公案要常常说,要么我们还是这个草草看过,就是有一个梦庵居士,他谈当地发生的一个车祸,一个司机夜间开车,一不小心从山路上栽到江里去了,江里去呢,那个四十多个人包括司机全都没有了。第二天早上大家去营救,营救的时候发现岸边有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妇女坐在岸边,那大家问:哎!你怎么坐在岸边,你是不是车里面,坐在车里面的?这女人就是坐在车里面的乘客。但是大家问:大家都淹死了,你为什么坐在岸上呢?连衣服都没有湿呢?这个女人说:不知道。一问三不知,那一下子这就成了奇闻了。所以这个梦庵居士呢,就到了报国寺就把这个问题向印祖来咨询这到底怎么回事?印祖当时没有说话,到了傍晚的时候就让侍者带了一个字条给这个梦庵居士。这个字条寥寥数语,实际上就谈这个问题,说:这个女人,命不该死,是佛天鬼神预先把救她的方法准备好了。也就是说当这个汽车栽到江底的那一刹那,她就被一种力量扬到了岸上来了,她怎么出来的她不知道。《无量寿经》特别讲到就是一个恶人,先不说恶人,恶人他有时候他生活得还是很踌躇满志,是在于他前世修了善,还有善神在护持他。如果他做恶太多,他前世的福德给他全都给他挥霍掉了,这个善神就会离开他,一离开他,他的恶业就缠在他身上。所以有善神保护的时候,他人生当然很好,善神一离开,恶神跟着他的时候,他一定倒霉!所以这个女人命不该死就是她有善神在保护她,这个善神就有办法让她出来,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同时印祖还谈到就同样的一个例子,也是山东有个寺院开光,很多人开光就唱戏,有一个人呢,带着一个小孩也参加这个法会,参加的小孩呢,这个小孩就在井边,有口井,一不小心这个小孩掉到井里了。掉到井里了,哦,那赶快,立马就下去人去捞,这一捞没有,什么也没有,用竹竿子搅啊搅,搅了很久没有。没有,那这个做父母的就很伤心,实在是没办法,这个井下,井水里什么都没有,那你就淹死了也得有尸体呀!没有,空无一物。所以很怅然若失地回家,一回家一看,哎!那个小孩睡在床上,还在睡觉呢,但是那小孩的衣服是湿的。好,这个小孩掉在井里结果到了家里睡觉了,这也是奇闻了。所以这个父母就很感动,就赶紧把这个,为这个井还立了一个碑叫:圣井,写了两个字叫“圣井”。印光大师把这个例子也说了之后叫这个梦庵居士,也叫梦庵猜猜此梦,你猜猜这个梦,到底是什么原因。所以这里面佛天鬼神,阿弥陀佛的力量就在我们当下,就在我们的内心,我们只要至诚恳切,我们能感通上,就能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所以这些感应不是逻辑思维的范围,也不是谁来谋划的,他是法尔自然的、无作妙用的就出现这个情况。这是宗教的一大奥秘,如果信净土的人不信这一点,那他就对阿弥陀佛救度我们,包括临终接引这些等等他就心存怀疑,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我在,前两年在呼和浩特,也是说开车,这个兄妹俩开着车路上滑冰,控制不了方向盘,车向山底下栽下去的时候,那一点办法都没有,控制不了,所以他那个妹妹赶紧就在那念,那时候是救命的时候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个哥哥也控制不了这个,也只能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哎!这个车子就栽下去了,然而他两个人站在路上了。这是真人真事呀!那是怎么出来的,不知道啊!所以这个感应啊,真的是很奇妙啊。这就是阿弥陀佛跟我们有极深的因缘,你只要至诚地去念,这就是莫或使之而自然产生的奇妙的感应。为什么阿弥陀佛我们能靠得住?就是他这种力量就已经成就了,只要我们感通上,我们就解决一切问题了,这样的问题。好,第四个观点是说:既然念,就算念阿弥陀佛呢,那为什么不念阿弥陀佛的功德呢?他的功德有十力呀,四种无畏呀,十八不共法呀,等等这些呀,还有他的智慧呀,光明呀,辩才呀,神通呀,这些为什么不念就专门念弥陀的名号呢?所以他又有一个怪问题出来了。好,这里谈到要了解,提这个观点的人是不知道持名他是契理契机的,说得更久远点,名号度众生是来自阿弥陀佛因地作法藏菩萨的思惟五大劫所建立的一种方法,这个缘起非常地深远的,不是很简单的。那在末法的时候最逗众生的根机,就在于我们是愚钝的、散乱的、恶业的众生。你要去念佛的相好,我们心散乱都观想不清楚,念佛的功德我们也没有概念,念佛的十力,说实在话大部分人连十力的名称都可能说不出来,有时候一看还挺拗口——是处非处智力,那什么叫是处非处智力?所以你怎么去念?我们从文字的去解都好像觉得有点困难,何况你去现量地去念?那都很难的。所以末法众生你念这个名号他就好念,而这个名号又是不可思议的功德的名号,所以这个逗机。文殊师利菩萨在所说的《般若波罗蜜经》里面也谈到:众生,就初发心修行的众生都是愚痴暗钝的,就像我们这些众生都是愚钝的众生。观不能解,你怎么观?观实相般若,观毕竟空无所有,观不住一切法,这都很难!哎,但是你让这样的愚钝的众生你念佛号,让他的声,声声相续,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哎,这样他能做的到,你只要念阿弥陀佛,名号里面的功德召唤出来,就能接引我们自然而然地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自得往生。因为弥陀名号当中具有着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拯救众生的力量。你念佛就能把这个愿力给他召唤出来。所以这个名号是不思议,不可思、不可议,这个不思议也就是告诉我们,不是我们业力众生心意识的范畴,用现在话来说不是理性思维、逻辑思维的范畴。但我们现在的教育就是使逻辑思维、理性思维太发达,过于发达的这一方面就会抑制了我们的直觉的那种无相的智慧。所以现代众生为什么活得很累?为什么他显现不了他的逍遥自在?就这一方面被抑制得太厉害了。所以不可思议,现在我们要极(大)力提倡,《周易》讲的圣人是以神道设教,神道,神就是神妙的意思,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用不可思议来施设教化才能令众生产生敬畏感,你可思议的东西他不在乎。上帝死了,还怕什么呀?自己就是上帝,那就什么都有可能。这些那就会乱,所以前面讲的文殊师利菩萨所谈的一行三昧,这一行三昧不但对愚钝根机的众生有效,而且对上根利智照样是有效,由于这个名号神妙的力用不可测量。神用不测仍然是谈感应问题。所以我们修净土法门的人一定要抓住感应道交难思议,这七个字要常常地去参!参透了,你对于往生这桩事情就不会有任何的怀疑了。好,时间到了。南无阿弥陀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wenlai.com/zejq/20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