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最古老的银杏(俗称白果)树,当数距恭城县城56千米的三江乡新寨村的一株银杏树,树龄约年,高30米,胸径3.2米,树冠冠幅17米,占地.78平方米。树干苍劲挺拔,1.7米以下为一圆形大树台,其上分成六个分枝。分枝挺直向上,最大的分枝直径为1.24米。远观这颗白果树独木成林,枝繁叶茂,充满生机。每年开花结果,年产白果籽约千克。
2桂林储量最丰富的花岗岩区桂林储量最丰富的花岗岩区,当数恭城瑶族自治县的莲花花岗岩区。该区距县城约30千米,分布在蒲源、崇岭、蓝洞等3个行政村呈东西走向连成片的74个山头,总面积56平方千米,其储量规模居广西第二位、全国第三位,达25亿立方米。矿区所在的地形为中低山区,坡度为30。~35。。矿体除表面有一层风化层外,没有夹石存在。其风化层厚度一般在3米左右,最厚约10米,适宜露天开采。整个花岗岩区以浅红色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为主,局部地区有少量红色中粗粒黑云线花岗石及灰——浅灰色细粒斑状黑云母角闪石花岗石。现已开发出的花岗板材有大红、中红、浅红、虎皮红、芝麻黑、大白花等,其中大红、中红品种分别命名为“莲花红”、“桂林红”,可与世界著名的“印度红”、“南非红”、“四川红”媲美,物理性能和化学成分均符合国家用材标准。
3桂林最大的锡矿恭城县北部的栗木锡矿,是全国著名的锡生产基地之一,为桂林最大的锡矿,面积12.9平方千米。矿区地处山间盆地边缘,矿田分为钨锡矿床、钽铌矿床、砂锡矿床。已探明锡钨金属储量8.82万吨,并有钽、铌矿伴生,钽铌储量占全国50%以上。20世纪30年代初,栗木乡民赖老德首先发现栗木有锡矿石块,年栗木镇人张明德集资开办恭城第一家钨锡矿业公司——富源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收购矿砂。年,栗木镇有大小公司10余家,年后,锡产量逐年上升。年成立栗木工程处,与富源矿业公司合营,转为国营企业,隶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南宁公司。60年代中期,矿区发现大型富钽、铌矿床,栗木矿也因出产钽铌矿产品在国内知名,80年代钽铌产品打入国际市场。N
4广西最早实现村村有大学生的自治县年9月,恭城瑶族自治县个行政村村村都有了大学生,被新华社称为“民族教育史上的奇迹”。恭城是个瑶、壮、汉等民族聚居的县,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原文化就已传入,淳朴的恭城人自古形成了尊教从文的风尚。明万历元年(),势江源5姓瑶民创办了恭城最早的社学——势江源社学。清嘉庆十年()创建凤岩书院,据地方文献记载:“昭州四邑,唯恭城士人最多。”清光绪三十三年(),恭城创办第一所两等小学堂,年,创建县立国民中学。年,全县有小学60所、初级中学l所。解放后,对瑶族居住分散、学龄儿童少的山区,采取办复式班的教学方式。年,恭城中学开办寄宿制初、高中民族班。近半个世纪以来,各级学校为恭城培养大批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年,全县村村有了大学生,是广西最早实现村村有大学生的自治县。
5瑶家学子进清华园最多的县清华大学建于年。年中央民族大学有一位教授统计核实了一个极有趣的数字:清华建校84年来总共在全国录取10名瑶族大学生,其中7名来自恭城瑶族自治县,他们是:赵朝先、陈梅红(女)、杨城、苏江、杨柳、费冬强、邓诗微。而杨城、杨柳为同胞兄弟。在广西,一户出2个清华生的仅有3家,瑶家杨氏兄弟即为其中之一。
6广西出土最大的青铜鼎年2月,恭城瑶族自治县嘉会乡秧家村修筑公路时,出土一批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其中的蟠虺纹大铜鼎,为广西出土最大的青铜鼎。该铜鼎通高55.5厘米,口径57厘米,足高20厘米,重23.2千克,附耳、深腹、圆底、马蹄足、腹部均饰细蟠虺纹,另装饰有绳索纹2道,腹下部饰三角纹纹带,膝下饰兽面纹,造型庄重,纹饰工整。同时出土的还有锫蹲、编钟、斧、凿、钺、戈、剑、镞、车轼等共33件,这批器物可能是一座墓葬的随葬晶。经有关专家鉴定,这批器物有一定的历史研究和造型艺术价值,曾调往北京展出。蟠虺纹铜鼎、兽耳铜鼎、蛇蛙纹蹲等器物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其余物品陈列在自治区博物馆。
7广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恭城孔庙,位于县城西山脚下,始建于明永乐八年()。现存孔庙为清道光二十四年()仿山东曲阜孔庙重新建成,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广西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伟的孔庙。孔庙坐北朝南,依山而立,分六级台阶筑廊设殿,庄严肃穆,雄伟壮观。占地平方米,建筑面积1平方米。正大门为“状元门”,原封闭不开,人们由东侧的“礼门”和西侧的“义路”进出。据说要等恭城出了状元,才能打开正门。解放后,恭城出了清华、北大学生,才将正门打开。正大门进去是棂星门,过棂星门是泮池,池上有状元桥。过泮池,沿台阶登上平台,便是屏风式的“大成门”,门头高悬“大成门”竖匾一块,两边有清代雍正、乾隆皇帝亲笔“生民未有”、“与天地参”御匾。从露台而上是大成殿,为孔庙的主体建筑。殿内天花藻井,色彩缤纷,鲜艳夺目。屋面飞檐高翘,重檐歇山,铜铃高悬。殿内供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年10月立孔子塑像一尊,高3.7米。20世纪6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恭城人民千方百计保护孔庙,孔庙得以完整地留存下来。恭城孔庙以其完整的布局、宏大的规模、精湛的工艺,成为观光旅游胜地,年接待游客达12万余人次。
8中国月柿之乡柿子品种繁多,其果品质量因水土气候差异有很大区别。恭城柿子有多年栽种历史,品质独特,其色泽橙红、光亮,恭城月柿果形略方,个大皮薄,核少,肉厚脆滑、汁多糖足,去皮后又可制成优质柿饼。柿饼扁圆形,上凝雪白柿霜,形似中秋圆月,故名月柿。因产地在恭城,故称恭城月柿。恭城月柿不仅味美,还补脾健胃,是传统出口果品。恭城月柿在国内外市场声誉极高,在广西干果类果品中最负盛名,客商均冠“恭城月柿”促销。恭城月柿畅销广东、福建、江苏、浙江、香港、澳门、台湾等地以及日、美、韩、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年,恭城瑶族自治县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命名为“中国月柿之乡”。年,恭城全县种植月柿近.67公顷,年产鲜果近4万吨,可制干果品约1万吨。
9中国第一座高坝自控翻板闸位于恭城瑶族自治县西岭乡澄江河谷口的峻山水库,总库容万立方米,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防洪、发电、航运、养殖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将澄江河拦腰截断的峻山大坝是一道浆砌石溢流重力坝,高69米,长米,坝顶宽5米,中间留有80米宽的溢洪段。年1月,由水利部江河水利水电开发公司等单位筹资、长沙交通设计院设计的峻山水库大坝水力平衡自控翻板闸技改工程动工,经半年的努力,一座闸宽80米,分10孔、每孔8米的自控翻板闸通过验收。6月13日凌晨4时多,翻板闸随澄江第—二次洪峰的到来经受了考验,至次日19时~20时,峻山水库水位达到.72米,闸顶水平位移0.83米,闸底板开启约0.45米,下泄洪水流量·多个立方米每秒。后随水位的回落,闸亦逐渐关闭。这座在69米高的溢流坝顶安装成功并顺利运行的高坝水力平衡自控翻板闸,在全国属首例。它的建成,给竣山水库增加万立方米的有效库容,年增发电量万千瓦时。
10出口居广西首位的厘竹厘竹别名“白沙竹”,又名“茶杆竹”、“篙竹”、“亚白竹”。恭城厘竹坚韧耐用,色泽光亮,可作庭园花架、帐竹、凉棚、家具、道具、运动用具等原料,雅观大方,经济适用,广受用户欢迎。恭城的莲花、三江、嘉会、平安、西岭瑶族山区,是厘竹的主要产区,总面积约.3公顷,是广西的主要厘竹基地。恭城厘竹出口历史悠久。早在清光绪年间,香港、广东客商已在莲花开设“均利兴”竹庄收购厘竹;年,有宏安、利安、华南、捷生、联安、永兴、益昌、义民、裕民等竹庄在莲花抢购,年收数百吨。解放后,梧州市竹业公司派员收购,由梧州转出口东南亚、西欧及美洲市场。年,县外贸工作组开始在莲花收购厘竹,建厘竹厂,年出口量1千余吨,最高的年达吨,主要出口日本、台湾、香港等地,出口数量、质量居广西首位。
11广西农村人均种果收入最多的县年,恭城瑶族自治县以全县23.8万农业人口计,人均产果千克,人均种果收入元,人均拥有果园面积0.公顷,三项指标均为广西之最。恭城自年发展生态农业,促进了水果生产的发展。全县农业人口人均产果从年不足20千克增至年60千克、年千克。全县人均种果收入从年不足20元增至年84元、年元。全县人均拥有果园面积从年0.公顷增至年0.公顷。恭城水果主要为柿子、柑子、橙子、柚子。该县在水果种植中多施沼液、沼渣等有机肥,尽力提高果品质量。年11月,全国第四次柚类科研生产协作会在恭城召开,该县沙田柚在评比中获两个全国金杯奖和1个金牌奖。同年,中国特产之乡命名组委会将恭城瑶族自治县命名为“中国月柿之乡”和“中国碰柑之乡”。年,全县水果总面积.6公顷,水果总产量21.43万吨,其中优质产品桠柑、月柿、沙田柚畅销俄罗斯、韩国、日本、越南、泰国、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全县农村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少农民拥有新楼房、彩电、汽车、摩托车、电冰箱等。
12广西能源示范第一家恭城瑶族自治县恭城镇江贝村龙基明,他的家年12月被自治区农村能源办公室评为“全区农村能源示范户”,为广西第一家农村能源示范户。年,该户4口人承包土地0.31公顷。户主龙基明努力钻研科学技术,带领全家以沼气为契机发展种养业,成为农村能源骨干。他围绕能源搞小发明、小创造,有10多项获得成功,受奖余次。其中沼气安全壶、保险盒和省柴灶门3项在全国同行业处领先水平。被誉为“农民科学家”、“土专家”、“沼气能手”。由于‘‘养猪+沼气+种果”的生态经济形成了良性循环,年~年,该户从沼气中直接受益,年均收入0多元;年均出栏生猪20多头,纯收入多元,年,该户收果3.4万千克,纯收入约5万元。龙基明富裕不忘他人,不但热心帮助周边群众发展生态经济,还经常到外地巡回传授有关技术。10多年来,他先后接待0多批共2万人(次)的学习参观者,其中有中央、自治区领导,也有外国朋友、专家教授及其他来访者,最多的一天接待9批约人。
13广西第一个普及沼气乡年12月,自治区林业厅授予恭城瑶族自治县平安乡“广西第一个普及沼气乡”称号。平安乡位于恭城县城东南面,距县城2千米,辖15个行政村,人口人。年冬,恭城县选择该乡黄岭自然村为“沼气代柴”试点,当年该乡已有沼气池81座,占全县的60%。次年为座,年座,大半农户用上了沼气,成为当时自治区沼气普及率最高的乡。年后,该乡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实施“长抓林、中抓果、近抓养殖”的方针,形成以沼气为纽带,保护林木,推动养殖、种果,发展生态农业的路子,使全乡经济蓬勃发展。年,全乡有沼气池座,占农户总数92%;人均产粮千克;出栏生猪人均1.7头;人均产果千克;乡财政收入38l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元。
14广西最早的公路大跨径石拱桥在恭城县城东北江贝村茶江河上,横跨一座料石台墩双孔悬链线空腹式无铰料拱桥——茶江大桥。每孔跨52米,全长.8米,高16米,桥面宽8米。该桥雄伟壮观,气势恢宏。茶江大桥年动工修造,年正式通车,成为贯通全县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为当时广西第一座公路大跨径石拱桥。大桥总投资37.79万元,建桥工人人,总投工39万余个。大桥建成后,自治区曾在此召开现场会,中南五省也曾组织现场参观。随着经济发展,车流量不断增多,年桥面扩建为12米。
15桂北最早开采的铅锌矿恭城县的岛坪源,位于西岭乡与阳朔交界的海洋山南段,平方千米范围内,呈南北向展布长25千米、宽20千米的铅、锌、铜矿床。明万历四十八年(),恭城岛坪源已有矿民0余人用土法开采铅锌矿,这是桂北最早的铅锌矿。后由于矿民反抗苛征矿税的武装斗争失败,遂停采。清乾隆年间至民国时期,又断断续续进行开采。解放后,年由国家投资开采岛坪矿,年产锌矿吨。现在岛坪源采矿的主要企业除岛坪铅锌矿外,还有回头山铅锌矿、西岭铅锌矿等。
16桂林第一个农村初级电气化达标县恭城瑶族自治县年均降雨量为毫米,境内河流众多且滩陡水急,年径流总量31.31亿立方米,水力资源蕴藏量为11.07万千瓦,可供开发的有6.3l万千瓦。年,莲花钢铁厂利用势江水利工程渠道的跌水落差(5米)发电成功,为县内小水电站建设的开始。此后,全县利用水轮泵站和渠道跌水办起了一大批电站,其中装机容量千瓦以上的中型水电站就有5座:蓝洞电站、竣山站、势江站、峻山二级站、蓝洞坝后电站。当势江、蓝洞、竣山3个骨干水电站相继建成后,全县的电网亦初具规模,恭城、六岭、栗木、燕岩等4个变电站的建成,形成了一个合理的电网网络,近0千米的输电线路源源不断地为工厂、农村、城镇、机关送电。年,国务院确定恭城县为全国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之一。年3月,水电部颁发《恭城县已达到中国式农村电气化试点县初级标准》证书,恭城县即成为继大新县后广西第二个、桂林市第一个农村初级电气化达标县。其时,全县总装机千瓦,人均瓦;年发电量万千瓦小时,人均千瓦小时;9个乡镇全部通电,通电的村占行政村总数的95%,用电户达92.3%。
17桂林规模最大的瑶族古民居朗山瑶族古民居位于恭城县莲花镇朗山村,6座民居连成一体,自东向西依次排列,坐南朝北,形成一个长约米、进深米、占地2万平方米的扇状古建筑群。此民居于清光绪八年()由朗山村民周国祯6兄弟所建,是桂林市规模最大、建筑精美、平面布局规划科学的瑶族古民居,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面布局、科学规划是这座古民居的一大特点,清一色的清水砖墙,砌筑工整细致,风火山墙高低错落有致。6户民居独门独院,虽有院墙之隔,但又有侧门和巷道连成一气。既可在发生火灾时不殃及邻里,又可以在遇盗匪时联防御敌。每产都是三进三开间带厢房或跑马楼一至二层的建筑:首进为三开间正大门,拾级而上进入一字大门,两侧为厢房、跑马楼,中留天井。过天井到第二进,为两层的主楼,楼下为敞厅(俗称堂屋),两侧为厢房。穿过敞厅,有一小天井,为二进、三进屋面排水而设。第三进为厨房,后有一条自东而西的小溪,水源为东端的龙眼泉,各户从溪流分出一支引入户内,成为鲜活的“自来水”。古民居的另一特色是文化氛围浓重,艺术构件花饰繁多。窗棂格扇多为雕花,连挑檐上的托峰都是麒麟瑞兽、花鸟鱼虫之类的雕饰。堂屋大都置有做工精细的神龛,个别堂屋楼顶还有斗八藻井,绘以太极图饰,采用雀替雕花刀法,古朴大方,层次分明。各房都有内涵丰富的彩绘壁画,多达余幅,还有用正楷、行书、篆体、隶书、魏碑或反书等书法题就的诗词。
18桂林第一油茶恭城奇特又土俗;爱拿油恭来泡粥。油茶就像仙丹水,个个喝了喊舒服。恭城人喜好油茶,一为去寒防病,二示好客热情。山区的瑶家一日三餐必备油茶,城镇居民的早餐、宵夜也食油茶。大凡来过恭城的人,十有八九会被恭城油茶所陶醉。如今,桂林市内芙蓉路上已成为一条油茶街,店铺老板常以“正宗恭城油茶”的招徕生意。恭城油茶的制作颇为讲究,连打油茶的工具都是特制的:铁铸的锅、木制的锤、藤编的滤;主要原料为粗茶叶、葱、姜、蒜、米、花生。制作方法是:烧热茶锅,放少许生米炒焦,加些生油,将浸泡好的茶叶和蒜米、花生、姜,放入锅内,边捶边炒。待香味浓酽、茶锅冒青烟时,冲入沸水。稍煮后加盐,滤渣取汁。余渣再入锅,如此反复,可连续打出三、五锅油茶,然以三、四锅为好。喝油茶,又有一番讲究。茶是一锅一锅地打,喝也是一锅一锅地喝。打好的油茶要直接入碗即喝,如果将其盛入盆中舀出再喝,味道就会差了许多,这就是所谓的“油茶进罐,味道去了一半”。最好的油茶,莫过于用北洞源的茶叶、银殿山的姜、茶江畔的葱打出。
19中国举办个人画展最多的小画家王亚妮,是全国迄今举办个人画展最多的小画家,也是世界上绘画作品作为纪念邮票图案年龄最小的人。年5月初,王亚妮出生在恭城县文化馆一个壮族美术工作者家庭。由于环境的熏陶,2岁半时,她就开始东涂西抹;3岁时,入迷地画猴。她纯朴、活泼、天真无邪。她的画清晰明快,表现力突出,稚态可掬,天真可爱,洋溢着生命的早春活力。她画的猴千姿百态,有活蹦乱跳的猴、会做梦的猴等,毛绒绒招人喜爱。她四岁时所画《给妈妈搔痒》的猴,年作为我国第一枚儿童特种纪念邮票图形。她画的猴,汇集成《儿童的天地——亚妮的画》、《亚妮和她的小猴子》、《亚妮的画册》、《天真的笔》等画集在国内外出版发行;她曾获米老鼠金像奖,其人入选《世界名人录》。年,年仅4岁的亚妮在刘海粟等的赞助下在沪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到年,14岁的她已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济南、常州、扬州等地及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举办个人画展24次。在日本,其画展享受了与日本天皇作品同等的礼遇,被日本画界誉为“东方的毕加索”。美国国立博物馆打破从不办在世画家画展的惯例,为亚妮举办“特展”,盛况空前。
20广西最年轻的清华大学博士生杨柳,年12月29日出生于恭城县一个教师家庭,他的父亲是县里一位颇有名气的语文教师。聪颖的天资、良好的家教,使得小小的杨柳5岁即入学就读。然而,按部就班的教学程序远远满足不了他强烈的求知欲望,以致杨柳连跳两级,9岁时就升入初中,未满15岁时以分的总分考入清华大学(预科),成为广西进清华园年纪最小的瑶族学生。杨柳作为系里多名学生中惟一的瑶族学生,预科一年毕业,获自选专业的资格而直接升入94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5年大学生活,杨柳既当班长,又任清华大学学生会副主席;既得一、二等奖学金,又获“倪天增奖学金”。大学还未毕业,杨柳已被清华大学决定直接录取(免考)为博士研究生,成为广西最年轻的清华大学博士生,当时年仅2l岁。
21第一个进京举办个人画展的瑶族画家年12月初,以刻画华夏风流人物为主题的个人画展《军里画展》誉满京华,画展的作者被聘为中国画研究院院士、第一个院外画师。这就是时年28岁的广西艺术学院讲师、恭城籍瑶族画家郑军里。作为第一个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的瑶族画家郑军里,14岁才跟一位业余画师学画。凭着他的迷劲、拗劲、钻劲,年2月从广西艺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同年,他萌发了搞一个中华民族历史人物系列画的想法,他改变自己的画风,采用泼墨、泼彩、减笔、大写意手法,发挥中国画特有的水墨韵味,体现诗、书、画相结合的精华,揉进奥地利分离派和德国表现主义手法,在雄浑、空旷、深邃的画境中倾注了炽热的情感和现代意识。《军里画展》展出的华夏风流人物系列画既有国画中那种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特点,又有西画中强烈的情感和个性;既有飘逸、潇洒的灵气,又蕴含了人生感受,充满着想象和激情。位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13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民族文化宫、中国画研究院收藏,《郑军里画集》也于年6月出版。
资料来源:网络
综合编辑:恭城社区
恭城社区ID:转载请注明:http://www.quwenlai.com/zejq/21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