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耳旁是个什么东东?
乡里老农
《汉字部首表》的第个部首为“阜”,后列附形部首为“阝”,且还加一小字“左”,表明这个“阜”部是左边的“阝”。
“阜”在《说文解字》中列为部首第,读fù。甲骨文“阜”为象形字,本义是土山,又像山崖边的石磴形,即我们说的石磡。用以表示地势或者升降等意义。石磡是供人一步一步的拾级而上的阶梯。
“阜”作为汉字中象形的独体字,在本义土山的基础上,后来引申的意义,可以是台阶,可以是障碍。如《诗?小雅?天保》有句“如山如阜,如冈如陵”。然后,阜的意义又转义引申,表示丰富、富有。如成语“物阜民康”。
在汉字合体字中,作左偏旁时,篆书写作“阜”。楷书成了“阝”,成了今天看到的这个像耳朵的样子,其实与耳朵没有一丝丝关系。
从部件来理解“阜”,或称“左耳旁”、“左阜旁”,当表示和山坡、障碍或台阶有关的意思,如“陵、陡、阶、阪、阡、陌、阱、阴、阳、隔、障、隘、陷”等。
作部首时,俗称“阝部”(阜部)。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中,表一常用字有“阜”部字如下:
队、阵、阳、阶、阴、防、际、陆、阿、陈、阻、附、陌、陕、降、限、陡、除、险、院、陵、陶、陷、陪、随、隆、隐、隔、隙、障。
表二次常用字有“阜”部字如下:
陋、陨、隋、隅、隘、隧。
也就是说,3个教学用字中,“阝”(左耳旁)部的字为上述的36字。这其中,“对”是“坠”的古字,本义为“从高处掉落下来”。《左传?庄公八年》有“公惧,对于车”,意思是齐襄公心里紧张,从车上坠落下来。“阴”、“阳”两字,与中国的地理位置和阳光照射角度有关。一般说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所以,现在很多城市地名有阳或阴的,都与这个意思有关。“防”,本义是堤坝。“际”由“際”简化而来,本义是两墙相合时之间的空隙,因此有边界之意。“阿”是古人用土堆成的半圆形土墩,用作围护之意。今天的“阿”完全脱离了原始义。“陈”最早的意思是“陈列”。“附”最早的意思,也是小土堆。“陕”从“陝”简化而来,最早表示的是狭窄之意。“除”是台阶,《朱子家训》有“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句。“院”是围墙。“陪”是指君主陵墓旁边的忠臣的坟墓,最早用在“陪葬”一词里。“随”在《说文解字》中归在“辵”部,形变为“辶”部,所以是“跟随”的意思,今天的“随”字构字方式发生了变化。其余的“阝”(左耳旁)部字,都可以看出与“阜”的意义的关联。
另一个“阝”,《汉字部首表》列为第个部首,标为“邑”,“阝”是其附形部首,且注明“右”,即用在汉字合体字的右旁。
《说文解字》中“邑”为部首第,读yì。会意字。古字形上部“口”表示围墙,下部为“卩”,是面朝左跪着的人,合起来表示人聚居的区域、范围。人在“囗”外,以与“囚”相区别。
部件“邑”,在字的右边变体为“阝”,或称“双耳旁”、“右耳旁”、“右邑旁”,可以表示和城市、邦国、地名、居住、姓氏有关的意思。
保留原形的,如“邕、扈”等。
使用变体的,如“邦、郊、都、郭、邻、郡、鄙”等。
作部首时,俗称“邑部”。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中,“邑”部字在表一中有:
邦、那、邮、邻、郁、郊、郑、郎、都、郭、部。
“邑”部字在表二中有:
邑、鄂、鄙。
这其中,“那”最早是姓氏。“邮”繁体作“郵”,“垂”是边陲之意,原来的意思是为边疆设立的“郵”路,借同音字简化为“邮”。“郁”从“鬱”简化而来。“郎”是古代守护宫门的将士。“部”是古代地名。其余“邦、邻、郊、郑、都、郭、邑、鄂、鄙”等字,今天也还可以看出其与“邑”的关联。
因此,“阝”在左边为“阜”,在右边为“邑”,与“耳朵”没有任何关系。
乡里老农天天需要学习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wenlai.com/zejq/23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