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世界,我真真切切体会了一次。在此之前,我从没怀疑过我的听力。32岁的年纪,从生理上来讲,正是人类精力体力最充沛旺盛的年龄。只是,在这个声色喧嚣的时代,越来越多的病开始不分年龄。
医生接过我的听力检查结果,猛地拍了一下桌子:我右侧听力消失了。
1
这恐怖的遭遇,还要从6月19号说起。那是一个周三,空气中飘荡着闷热的气息。
早上醒来后,我像往常一样拿起手机刷朋友圈,唉?怎么感觉右边耳朵里嗡嗡响个不停。手机里的声音也变得不似以前那样熟悉,它自顾地往我左耳朵里钻,右耳朵像是塞了一大团棉花,感觉不到任何声音,又像是飞机起飞降落带来的不舒适感。我使劲儿晃了晃,又拍了拍耳朵,这怪异的感觉没有丝毫变化。
上班后,给媳妇发了个消息,开玩笑地吐槽了一下我的耳鸣,当时压根没把这放在心上,也许休息休息就好了,我心里安慰自己。
叮咚!媳妇回了个截图,她把我的情况告诉了她耳鼻喉科同事,“保险点测个听力看看,有时候听力下降觉不出来。”她同事回复。
“挂号去看看吧。”媳妇催促道。医院还是抗拒的,还抱有侥幸心理:也许只是虚惊一场,过两天就好了。
就这样,伴随着巨响的耳鸣声和不适感一天过去了。这耳鸣声,晚上丝毫没有影响睡眠,它响它的,我睡我的。
第二天,情况依旧没有改善,担忧悄悄“探”出了头。
上班后,我打开电脑第一件事就是搜索我的症状,“耳鸣”、“听不见声音”、“睡醒后”……结果令我一身冷汗,它们都指向一个陌生的专业医学名词——“突发性耳聋”。
我望向窗外,不知何时天上早已布满乌云。
2
工作原因,医院跑,可真轮到自己生病了,着实有些蒙圈。因为只是想检查一下,我通过手机随便预约了一个普通号。耳鼻喉科病人不多,好在不用排队。
走进听力测试的小屋,护士正无聊地坐在座位上发呆,询问了病情后,就让我走进了里面一个小隔间,四周贴满了隔音板。
“记住,听到声音就按手里的按钮,任何声音。”护士指了指墙上的“注意事项”叮嘱我道。
我忐忑地攥着手里的按钮,冲她点了点头。大约过了20分钟,耳机里传来护士的声音:“好了,出来吧!”
她把检查结果递给我:“你这个挺严重,拿着去让大夫看看吧。”听到这话,我心“噔”一下沉了半截。
出门左转,走进诊室,是一个胖胖的大夫。这地方我熟悉,以前采访来过几次,不同的是,这次是以“患者”身份。不说矮了半截,也是心里多少有些虚的。
他接过我的检查结果后,猛地拍了一下桌子。
他拍完桌子,我双腿一软差点瘫在地上。此时我心里无数个瞬间喷涌而出,仿佛看到了生命的尽头:病床前插着输氧管,无力地望着外面的世界,人生只剩下黑白色……
“你这是突发性耳聋,右边听力几乎没有了,怎么这么严重?”“你家是哪的?”“多久了?赶紧安排住院吧!”胖胖的大夫严肃地看着我,连续发问,另一边则是完全已经呆掉的我。
3
第一个信息发给媳妇,我颤抖着打完了字:“挺严重的,我要住院。”
“额……什么情况?”
“说是血管方面的事,右边听力几乎没有了。”
“……”
第二个信息发给了单位的领导,最近正赶上工作上事多,需要紧急交代一下,在得到“安心看病”的回复后,我匆忙办理了住院手续。
俗话说得好,要想战胜对手,就先要了解对手。我得的突发性耳聋(突聋),一般表现是突然发生的听力损失,可在3-4个小时内听力完全丧失,时间非常快。网上信息显示,和其他病一样,这病发病率也在上升,而且年轻人也不少,集中在30-40岁的人群。发病率为5-20/10万,也有数据显示说是1万人中有10.7人。3天内为黄金治疗期,有效率在70%左右。
好在,发病医院。好在,另一个耳朵还在正常运转。
一侧听不到声音,虽说不上痛苦,带来的不便却如影随形,时不时地凑过来提醒你它还在。
上午输完液,我就溜达着出去吃饭。走在街上,“单声道收音”的我一时难以适应,嘈杂的环境里,根本分不清声音来自哪。
右边一辆汽车从我身边飞速驶过,大脑却凑在我的左耳朵旁悄悄的说:“注意,左边有辆车过来啦!”
好不容易走进了一家面馆,吃面的人不少,各种声音扑面而来,点完餐我心想,这下终于可以安静会儿了。
等面的功夫,我拿着手机一遍又一遍地刷着朋友圈。突然,我感觉好像右前方有人在喊,抬头才发现,服务员把我的面端过来了,而旁边顾客则有些惊讶地看着我,有那么一丝怪罪我玩手机太投入的意思。此时有个地缝就好了。
医生让去复测个听力,结果出来后我有些兴奋,听力数值明显回升了一些,只是低频还有些低。住院第14天的时候,又去测了个听力,无论是低频还是高频都已经恢复接近正常了,医生拿过检查结果诧异到:“哟,恢复得还不错,小伙子明天就可以出院啦!”
医院,我抬头望向天空。一阵大雨过后,乌云正在渐渐消散。
4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各种压力日益增大,身体抵抗力下降,血管痉挛收缩,内耳供血不足,突聋常在毫无防备之时悄然而至。
突发性耳聋又称耳中风,是耳鼻咽喉科急症之一。虽说一般人比较陌生,但在我们身边却并不少见,医院采访,碰到一名刚毕业的年轻医生就患过突聋,作息不规律、熬夜、劳累,是诸多突聋病友的共同特点。
据医生说,突聋发作时程度因人而异,多数人只是单侧听力下降。极少数可双侧同时发病或先后发病。近年来,“突聋”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我国突聋多中心研究显示,发病年龄中位数为41岁,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左侧略多于右侧。
比较公认的主要发病诱因有:精神紧张、压力大、情绪波动、生活不规律、睡眠障碍等。可能发病机制包括:内耳血管痉挛、血管纹功能障碍、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膜迷路积水以及毛细胞损伤等。
无论身体哪里不舒服,一定不要拖延,小问题往往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突发性耳聋这个病在医生看来并不可怕,只要及时治疗,前期经过大剂量的激素等药物治疗,辅助高压氧和耳朵局部的针灸,是有很大希望恢复正常听力的。相反,突聋的黄金治疗期为前三天,三天内接受治疗的效果显著,三天之后或是超过一周的,一旦耳部听神经遭受损坏,听力便很难恢复。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wenlai.com/zejq/23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