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出政绩”之所以产生并盛行,绝非偶然。表面上看是执行工作任务的下级和基层用材料充当“政绩”,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然而,虚假的“材料出政绩”之所以有市场,从根子上讲,还与上级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的政绩观歪曲、领导方式和方法简单粗糙,密切相关。
据不少基层干部反映,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人员吃紧,而有些上级部门制定下发的文件缺乏指导性,平时缺乏有效督促指导,年终只能靠编材料应付;有些检查考核只注重上报材料不看实际成效,惯于听听汇报、查查痕迹资料、走马观花调研走访,这也助长了基层“通宵达旦补材料、不重实干重文案”之风,使得众多的干部加入到“材料出政绩”生产者的行列。
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为了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得好坏与快慢,都需要总结。它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情况的一种回顾、分析和评价。从定义中,就可以看到,总结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回顾,即罗列、概括工作的内容;二是分析,即对所做的工作内容进行深入探究,从中发现问题、吸取教训、提炼精髓、总结经验;三是评价,即对工作效果的一种判断,是好还是坏。
总结的重要性,已不必赘述。一些地方“政绩材料包装”,危害甚大。
第一,“材料出政绩”消磨基层干部的干事热情。成果是该及时总结,但要符合实际情况。比如,有些地方推广的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做法,基层干部刚接到任务没几天,就被要求上报落实成果。个别地方有时候甚至下达任务和汇报成果同时进行,让基层干部很不理解。没有成效硬要成效,干部们也只好从材料上下功夫。大好的青春年华浪费在造假上,磨基层干部的干事热情。
第二,“材料出政绩”造成“务虚”的风气。有的上级要求不切实际,当地没有的工作也要求下面要写报告,导致材料造假;有的交接工作缺乏延续性,换一次领导,就要重新写一份报告;一些地方对下级的检查考核存在“脱实向虚”,凭材料“颜值”论英雄,看的不是实干的能力和结果,而是坐在办公室看口若悬河式的政绩阐释或者厚厚的“政绩材料”,成了谁宣传得好政绩就好,谁的材料越厚,政绩就越好,让正确的政绩观变了味。
其结果,这样的官僚主义就催生了大量形式主义,“兵马”未动,“材料”先行;“实干不行,材料来补”。这种用材料“说话”、拿材料“邀功”的错误政绩观,进一步刺激了“材料出官”的念头。
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政府党组成员、原副县长、生态移民局局长陈跃在负责脱贫攻坚易地搬迁工作中,推动项目建设不力,截至年7月全县达到入住条件的移民住房仅有套,与任务数相差套,实际搬迁户和搬迁人数只占总计划的24.24%和26.%;同年6月,上报易地扶贫搬迁相关数据时,陈跃明知工作实际进展与工作标准还存在较大差距,就要求职能部门按住房主体建设完成率%上报。陈跃工作怠惰,弄虚作假,对岑巩县脱贫攻坚工作造成消极负面影响,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并被免去副县长、生态移民局局长职务。
有些地方为了捞政绩、抢头功、当典型,在“总结”上下功夫,把其他地方的一些成功做法,换了个地名。这样也能够获得上级认可。而有些地方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也未必能得到表扬,容易造成“务虚”的风气。
不踏踏实实做事,只把心思放到“注水”“包装”“提炼”上。大量的时间、精力都花在“整材料”上,不仅浪费了宝贵的人力、物力等资源,而且把工作着力点带偏了方向,必定会耽误工作进展。
“材料出政绩”本质上是一种典型的政绩造假,实质上是一种隐蔽的政治腐败。造假者得利、务实者吃亏,会形成“劣币驱除良币”的局面,使务虚之风盛行,长久下来,必然破坏了良好的政治生态。
第三,“材料出政绩”掩盖了政策漏洞。人非圣贤,任何人都可能会犯错误。对所犯错误进行总结反思,找到产生错误的原因,才可以杜绝同样错误的再次发生,同时警示自己力争少犯错误或不犯大的错误。
然而,“材料出政绩”的做法,已经不是为了指导工作,而是为了证明地方政府政策的正确性。这是在为自己的“不作为”作掩饰、找理由、寻借口,如果得不到治理,就会造成文风浮夸,空话套话假话连篇。就会造成文过饰非,报喜不报忧,掩盖矛盾和问题。
第四,“材料出政绩”影响了干群关系。“材料出政绩”的做法,是在为自己的“不作为”作掩饰、找理由、寻借口,是欺骗人民和愚弄上级的一种伎俩,必然造成干部工作严重背离人民意愿,群众感情被伤害。不为群众办实事、谋实利,极易在干群之间竖起“隔离墙”。(本文节选自《为政崇实:破除15种形式主义顽症》)
《为政崇实:破除15种形式主义顽症》
李松著
ISBN:-7---0
新华出版社年9月
定价:39.80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quwenlai.com/zejz/21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