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地上这么冷,你能不能把鞋穿上?孩子:嗯。
妈妈:不要去玩水,会把衣服弄湿的。孩子:好的。
妈妈:小心点,别爬太高了。孩子:知道了!
妈妈是不是经常会跟孩子各种叮嘱,结果话说完还没两分钟,孩子就忘了,该干啥照样干啥。刚刚我才跟3岁的二宝说不要去弄翻姐姐的书包,不然姐姐会生气的,他也答应得好好的“不玩”。
还没等我喘口气,他就去捣鼓他姐姐的书包了,我怀疑他“左耳进右耳出”的本事是愈发严重的。以前还能管个几小时,现在只能管几分钟了。
为什么孩子对你说的话老是“左耳进右耳出”?是他们真的不记事还是有意为之?今天就来谈谈孩子“为什么就是记不住你的叮嘱”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孩子对你说的话“左耳进右耳出”?可能是你高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大多数6岁以下的孩子,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还没到达理想的程度。特别是3岁以下的孩子,不要总是说他们“不听你的话、把你的话当耳旁风了”,很多时候他们是真的没有听懂你说的话,所以出现了“选择性忽略的现象”。
举个例子
2岁多的孩子看电视离得比较近,这时候妈妈看到了:“你能不能离电视远一点,离这么近,成了近视眼怎么办?”你噼里啪啦发着火跟孩子说了一大堆,可是在孩子的眼里只得到了这样的信息:妈妈说了好多话,我感觉她生气了。
“你说的话太多了”,导致孩子根本记不住你说的是什么,下次就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在妈妈的眼里就会觉得孩子为什么总对我说的话“左耳进右耳出”呢。
别把孩子当作“大人”来看待
0-6岁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语言能力发育不是非常完善,孩子有时候听不懂你的话、达不到你的要求,先别着急发火责骂。以身示范告诉他们该怎么做、什么事不能做。正确看待他们的理解能力,不要把他们当作“大人”来看待。
比起一味地禁止、说教、发火,不如以身示范孩子的正确做法
“不准去玩水”、“不准离电视太近了”、“不准乱丢垃圾”,与其你在这里不停地说教、指责甚至发火,不如以身示范孩子的正确做法。告诉他水是手脏了,用来洗手的;看电视要坐在沙发上看;垃圾是丢在垃圾桶里的。对于幼年时期的孩子来说,“身教”作用大于“言传”作用。
为什么孩子对你说的话“左耳进右耳出”?也可能是你说的话“有问题”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可以试着想想“为什么有些人跟你说话你记得很清楚、并且愿意执行”、“为什么有些人跟你说话,你听听就算了,根本不想记住、也不屑记住”。是不是源于这个“说话人是谁”、“在你心目中是什么印象和地位”的问题呢?对孩子来说亦是如此。
语言里带有“说教”
“没有人喜欢被说教,孩子更是如此”,特别是那种经常喜欢说教、动不动就说教、大事小事都爱说教的父母。长时间的说教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他们会对父母的话非常讨厌和排斥,就别想说你说一次孩子就能记住并做到。
他们被“说教”习惯后,对你的说教不仅毫无感觉,还会出现“你说什么不要做,我就偏要做,偷偷地做”的情况。
语言里带有“强迫”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性格,打个比喻;孩子天生比较胆小,作为家长你为了改变孩子的胆量,总是强迫他去接触一些害怕的事物;孩子对你做的食物不感兴趣,你就威胁道“不吃饭,你以后都别吃了!”
这样的“强迫”行为对孩子来说不仅不会有好的改变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孩子对父母的话和行为都会产生排斥。
语言里带有“不平等”
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拥有自己的人生权利。你让孩子今天选择走路出去玩还是骑着自行车出去玩,孩子选了自行车,结果你跟他说:“天气这么冷,骑什么自行车”。
给了孩子选择,却又剥夺他的选择权利,你没有在一个平等的态度上去认可孩子的选择,时间长了,孩子对你说的话就不再那么相信,更别说他“听得进、愿意听”。
孩子把家长的话当做“耳旁风”,可以试试这样处理孩子把家长的话当作“耳旁风”,大多是因为家长平时话太多、语气太差、态度不好所导致的。解决孩子“左耳进右耳出”的问题,家长可以试试这样处理。
第一:少说话、多示范
孩子出现了不好的行为,家长可以先纠正孩子的行为。比如微笑着捡起孩子乱扔的垃圾、把孩子抱到合理的距离外看电视。多给孩子做一些正确示范,少一点说教指责,孩子会更愿意听你说话哦!
第二:少讲大道理
对于幼年时期的孩子来说,你说再多的大道理其实都是“对牛弹琴”,很多时候孩子听从了你的指令,并不是他们听懂了你说的道理,而是他们被你生气的气势和唬人的态度,吓到了选择听话。所以比起跟孩子讲大道理,不如试着跟孩子做一些提示和约定来得更有效。
第三:别老说“禁止词汇”
“禁止词汇”是指:不要、不准、不能等,低龄儿童可能会因为你说话大声、生气而选择听从指令,但是大一点的孩子就会开始出现排斥和叛逆心理。比起说禁止词汇,不如试着用身体信号来跟孩子传达指令:
孩子大庭广众比较闹,把手指放在嘴唇上“嘘”,示意他小声一点;
孩子生气了,抱抱他给予安慰,让他平静下来;
孩子乱丢垃圾,指着被丢在地上的垃圾,示意他捡起来。
CiCi妈寄语: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wenlai.com/zejz/25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