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读了《月亮与六便士》,感概万千。
我是在了解了毛姆的创作背景后,再一次读一遍,感觉这一次收获颇多!
第一次是前几年读的,就感觉作者在胡编乱造些什么?一位40岁的主人公伦敦证券经纪人查尔斯?斯朱兰家庭美满、生活安逸,突然有一天,他毅然放弃这份世人眼中的幸福生活,不辞而别独自踏上了追寻所谓的艺术旅程。然而他的妻子面对丈夫的不辞而别,满是担忧,一度以为是和别的女人私奔了,但依照斯朱兰的讲法是为了画画——“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
在巴黎呆了几年的斯朱兰,由于又穷又病得极其严重,被崇拜他的德克,收留在家,好心让自己的妻子布兰奇照顾他,居然病好之后顺带把人德克的妻子也带走了,(此处省略一万字对斯朱兰的道德沦丧的谴责),这样也就算了,两人同居才三个月的时间,斯朱兰就打算抛却布兰奇而导致布兰奇自杀身亡。(此处摊手,并作无语状)
后来呀,斯朱兰也许是为了生计,也许是为了挖掘灵感,一路流浪,靠着救济到了法属大溪地,和一位土著女人同居生子,持续大量画作。直到死亡才阻止他继续画作。死时画了一副惊为天人之作,不过很可惜的是临死前交待土著女人给烧毁了。斯朱兰死时,已经瞎了一年,且已麻风病许久,病入膏盲,身形如残骸,恶气熏天。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死后画作价值连城。
看小说终归看小说,但如果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一位人,和《月亮与六便士》主人公的经历高度吻合,你会不会感到不可思议?
的确如此!
《月亮与六便士》的故事主角的原型,就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
高更也曾在证券交易所做经纪人。工作稳定,收入颇丰,家庭美满,突然在35岁时,高更毅然辞去工作,决心做一名职业画家。此后离妻别子,生活陷入穷困,但他仍专情于绘画。在巴黎也和一位模特同居过,几年后,高更孤身一人来到法属塔希提岛,并和一位土著女人同居。利用原始社会和风情,形成原始狂野的画作特点,大量创作,后面也是被贫穷、疾病、孤独折磨。年客死异乡,终年55岁。死后也是声名鹊起,画作价值不菲。
提到高更不得不提,同为印象派的梵高。
梵高对高更有某种深情,当他在法国南方安置好了自己的小屋后,便盛情邀请高更一起居住。但是高更来后住了不久就要分手,梵高因此精神失控,用刀割掉自己的左耳送给高更,到第二年,梵高开枪自杀。
两人都是狂野,疯狂,离间叛道,不同的是梵高未和高更一样放弃了文明城市去原始社会生活。
如果说一定要抛妻弃子,才能实现所谓的理想,我想是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人才会去选择,丢失道德底线去选择,原著中《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斯朱兰就显得更加不通人性了,感觉特假,如果一个人连亲情和爱都没有了,怎么会创作出令人心动的佳作,一个人连爱都没有,那他的画作能有灵魂吗?
小说终究是小说,现实生活中的更高并不是一开始就抛妻弃子,是妻儿实在受不了更高的疯狂才离开高更的。
离开妻儿的高更,想尝试着寻找生命的答案,高更离开文明城市,来到原始社会,创造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去寻找心中种种无解疑问的答案,画面透露出这样的讯息:夏娃采摘文明之果,导致社会堕落,人类只有返回原始,才有救赎的希望。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回到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人为了理想而和人们熟悉的规则去对抗呢?
我们熟悉的规则是不得和比你强势的团体去争得自己的权益,因为一旦触碰到对方的权益就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样的不管是主人公斯朱兰还是高更他们在叛离文明城市,对抗大家所熟悉的规则时,只能挨饿受冻,孤苦伶仃,穷困潦倒,病逝他乡。)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人也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不公呐喊,为黑暗呐喊,为偷税呐喊,为转基因呐喊,这个人想必大家都知道——崔永元非属。崔永元如果不为这些“变质的社会”去呐喊,那他就不会被不法分子威胁人身安全,他的抑郁症就会早日康复,他就会生活得更加安稳。但义气,愤然,责任感,作为中国公民的一份子,他不发声,不撕开不堪的社会一角,他不甘心,他不安心!
诚然,高更是为了理想,斯朱兰也是为了理想,崔永元亦是为了理想。
那么有没有人为了理想,即能够不离间叛道,又能够长命94岁,还能够生活得安稳?
有呀!那人那是金庸先生!
金庸用笔寄托自己的心灵体验,映射自己的现实人生,也大笔一挥,画出每个人心中的快意江湖。
即实现自己的武侠梦,又收获名与利,还不用脱离安稳的文明城市!
如果说金庸先生已驾鹤仙去,人间已无金大侠,或许我再举一个在我身边的例子,比如,我的偶像——我的奶奶与外婆。
人们最初的梦想不正是能够拥有自己的信仰,并坚持到最底吗?还有从古到今都想着法延年益寿。(从古代皇帝炼仙丹欲要延年益寿到如今4名中国富豪组团到乌克兰EmСell干细胞治疗中心接受所谓的“干细胞治疗”,一针的价格近60万元人民币、2天豪掷万元欲年轻30岁“回春”,用金钱换取延年益寿。)
那么我奶奶和外婆不正实现了大家最初的梦想了吗?信仰:吃斋念佛(坚持并信仰40多年);延年益寿:健健康康的,如今已85岁(大家乞求的延年益寿)。
我奶奶和外婆从她们中年时期(大概40多岁时)就吃斋念佛,诚心向佛,之前一直都是有病痛困扰,但自从吃斋念佛后,一直健健康康的,现在我奶奶84岁,我外婆85岁,前几天刚过的生日。晚辈们回老家给她老人家过生日,热热闹闹的,老人家自然比吃了蜂蜜还要甜蜜。
我想,在如今年纪轻轻便因病去世的已很常见了,如,央视主持人李咏,令人惋惜。我外婆与奶奶不正是现代人们所乞求的无病安康到老矣?
说实话,如果说能够拥有自己的信仰和延年益寿是自己的梦想的话,那么我奶奶和外婆已然是我的偶像了。
如果硬要说我自己有什么梦想,大概也是安康到老,如果还能够给世界留下一些回忆和文字的话,就是希望能够去世界各地旅游,然后窝在一拥有花香满庭院的房间,伏案写作,留下一部部佳作罢了。
如果让我像高更一样,斯朱兰一样,抛夫弃子,去到原始社会,过上自己的理想生活,然后创造出惊世之作。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做到,可能是我七情六欲未了,我仍旧要为了世俗的眼光而烦恼,仍旧要为了物质基础而奋斗,仍旧要为了烦恼而烦恼。大师不愧为大师,视钱财乃粪土,已四大皆空,一切七情六欲已斩断,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我们凡尘俗世没有他们的勇气,更没有他们的智慧。
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高更与斯朱兰抬起头看到了月亮。
巴黎或者说伦敦对高更与斯朱兰而言如同一座沙漠,乏味且枯燥,高更与斯朱兰望着遥不可及的高空明月,最想做的事是“逃离”。他们都想摆脱文明的影响和干扰,寻找最简单的生活,“大溪地”正是心目中理想的桃花源。于是他们决定远走他乡,回归到未受污染的大自然中。
高更与斯朱兰,褪去西装革履,穿上“帕瑞欧”,释放作为人性的最初的冲动、无束缚之心,永不回头的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薄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的选择都取决于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还有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们”抬起头看到了月亮,而我只顾着捡人民币了,捡起来才发现是假币,这才是最可悲的。因为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生活在最底层的打工者,最终是“地上的六便士”也得不到,更别说“天上的月亮了”。
晚安,记得抬头仰望星空,仰慕月亮。
我想高更的选择对于他自己来说,无疑是正确且无悔的。
致敬艺术家们!
PS.去年的作品,今年重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quwenlai.com/zepf/18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