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左耳 >> 左耳票房 >> 正文 >> 正文

FIR飞儿乐团,早期的歌为什么那么神

来源:左耳 时间:2020/11/13
白癜风能够治好的办法 http://pf.39.net/bdfyy/bdfal/

要说那些让人意难平的组合/乐队,飞儿乐团肯定算一个。

所谓出道即巅峰,飞儿的第一张专辑近乎完美。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抓耳、新颖、好听的旋律,而这一点在他们的第一张专辑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张从陈建宁和阿沁两位创作者多年累积的创作中,精挑细选出的10首,放在了一张专辑里。

然而遗憾的是,在近乎满分的一专之后,飞儿乐团的创作,就逐渐显现出了颓势。二专开始,能和一专那几首经典作品并列一提的,严格来讲只有《千年之恋》、《雨樱花》、《月牙湾》这几首作品,正好是二专、三专、四专各一首。而且从五专开始至今,就再也没有了这种级别的作品了。

今天我们从作曲的角度来分析飞儿乐团的早期作品,回顾一下飞儿的封神之路。

飞儿乐团的创作中,阿沁的创作占了较大的比重;陈建宁老师也有参与,但比重相对较低;而原主唱飞则是偶尔客串一下创作者。他们的作曲有以下几个特点:1、擅长谱写大起伏、层次感鲜明的副歌飞儿乐团的大部分歌曲,都有一个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一到副歌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到旋律的起伏和张力,音程跨度的变化很明显。比如《月牙湾》,主歌部分集中在低音区(蓝色),过渡段开始往中高音区发展(绿色),副歌几乎翻了八度,同时音程的高低跨度达到12度之大(红色):《亚特兰提斯》,主歌到副歌经历了从中音区(蓝色)到高音区(红色)的变化:2、小三度转调小三度转调是飞儿乐团非常常用的一个写作手法。他们常常会在段落间设置小三度的调性转换,而且并不突兀。这几乎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一个特色。比如《Lydia》,这首歌的调性转变是:主歌D调—过渡段F调—副歌D调。主歌落在大调的结束音1级上,同时作为下一句旋律线的开头6的小三度升调音,顺势将调性转进F调。副歌再转回到D调。同专辑的《Flyaway》,也有用到这种手法。主歌是C调,过渡段和副歌转E?调。如果沿用原调,主歌和过渡段的音程过渡就是1到7,情绪上落下去了,不太合理。所以这里升一个小三度,这样就使原本的7音升小三度变为2,让情绪是在向前推动的。还有同专辑的《光芒》。主歌D调,副歌转F调。也是考虑到段落间音的承接问题,所以这么处理:3、离调飞儿乐团的离调用得也比较精妙,特别是早期的几首作品。之前专门写过一篇离调的文章,讲了《我们的爱》最后的C段部分的离调手法,再复习一下。这首歌是旋律与离调技术完美融合的典范之作,最后的C段部分离调可谓眼花缭乱。旋律层面,整个C段以大二度下行级进的思路进行旋律谱写,使得旋律中大量的音落在半音的位置。但是这么多半音的使用,非但没有造成不和谐的感觉,反而使旋律变得更加别致、抓耳,并因为这些特殊音程关系的存在,多了一丝迷离的感觉。和弦角度。这几句的和弦是回旋式的,持续下行再上行回来,颇有艺术美感。我用分号将每个小节的和弦标出来吧。前半段的整体的和弦走向大致是:降7大、4大;降6大、降3大;降5大、降2大。可以看出来,将两个和弦看作一组的话,下一组就是上一组整体下行大二度,这也和二度下行级进的旋律是对应的。然后从降2大开始,反向上升。整体走向为降2大、降3大、4大、5大。这样间隔大二度再上升回来。同时旋律也从半音中回到正常的音级。最后副歌接6小,回到原调。整个C段,几乎全程都游离在调性之外,营造出了一种如梦如幻的氛围,有一种错位的感觉,和歌曲的主题相吻合并进行了升华。在保证了歌曲流畅、好听的同时,又颇有艺术美感。还有《Lydia》,最后一遍副歌时,也有进行短暂的离调处理:4、“小调大写”式的谱曲方法飞儿的作品中,特别是他们比较火的作品,小调式的歌曲很多。有一些是比较规矩,尾音落在6上的小调式听感。也有的是使用了小和弦,但是尾音落在三音1上,旋律听上去像是以大调收束。这种手法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调性,使歌曲整体的色彩变化更加丰富一些。比如《你的微笑》。这首歌其实是小调式的,以6级小七和弦进入,副歌虽然经历了小三度转调,旋律中也加入了大量的大调音,尾音落在1上,但还是以6级和弦收尾。所以这还是一首小调式的作品。但是听感上很欢快,是一种甜蜜的感觉。还有像《千年之恋》也有类似的处理手法。这也是一首以6级起始(红色)的作品(最后那个Gm是因为这首歌也有小三度转调,放在各自的调性里看都是6级)。但是旋律中的尾音落在了1上,结合着歌词“守候”,会给人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蓝色)。5、节奏的统一、工整飞儿的很多歌曲,节奏变化不多,经常是同一节奏配上不同的音,形成新的旋律线,使得曲子非常规整。如《雨樱花》,主歌、副歌的乐句,都是以两个不同的节奏型为框架,分别填充不同的音形成的:再有像《月牙湾》也比较明显,主歌是同一节奏型:6、同动机重复这是阿沁自己在视频中讲过的,自己比较喜欢用的一个创作手法。把一首歌中最核心、好听的动机反复使用,快速地形成记忆点。比如《泪光闪烁》的副歌,核心动机是(红色),然后通过模进(蓝色)、重复(绿色)来把这组动机的功能最大化:其他还有一些飞儿乐团的创作者在作曲方面的亮点,大家可以去看看阿沁自制的作曲技巧系列视频,链接我给大家放在评论区里。飞儿后期为何跌落神坛?了解了飞儿乐团的创作特点后,我们来聊一聊,是什么原因,使得后期的飞儿乐团,步入到了一个比较尴尬的处境。1、旋律创作能力的下降后期作品不如早期,旋律创作能力下降是一切的根源。虽然说旋律创作能力下降,是很多创作歌手都会有的一个通病,但是在飞儿身上,却表现得更加显著。飞儿乐团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停留在这么一个阶段:创作厚度有,但是维度比较窄。这句话的意思是:飞儿可以写出好听的作品,但是整体风格相对比较单一和固化。虽然飞儿后期也尝试往歌曲中加入各种元素,来丰富自己的作品风格。但是他们最核心的东西,也就是创作层面,其实长久以来都是在沿用同一套模式。前面分析飞儿的作曲特点时,提到的第一点就是他们非常擅长写副歌跨度较大,欺负明显,层次感鲜明的作品。这是优点不假。但是从《Lydia》到《亚特兰提斯》,这种主歌倾诉+副歌爆发宣泄式的作品,从创作思路来讲,包括编配思路,其实没有太大变化。但主导创作的阿沁是可以写出不同风格的作品的。听听他为张韶涵写的《遗失的美好》、为潘玮柏写的《我对天空说》、为S.H.E.写的《夏天的微笑》等作品,会更容易感受出来。可是到自身的乐团,阿沁的作曲风格就显得相对单一。这种做法有利有弊,好处是可以形成自己的风格,形成较高的辨识度,大家一听就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坏处就是不太容易突破自己,以及一定程度上自我重复。比如飞儿13年的专辑中,有一首作品叫做《千军破》,其中有一段“看千军破了一座城堡”,和阿沁07年的个人专中的《梵谷的左耳》中“我像梵谷流着泪滴”,相似度就很高。其实我个人觉得阿沁可以多去尝试一下不同的作曲思路,也许会有意外的收获。有时候,固守一个风格,不如尝试一下创新和转型。2、成员的更换年,飞儿乐团宣布更换主唱,新主唱名为“Lydia”。▼新主唱的首次露面,现场演唱飞儿乐团多首经典歌曲串烧我想了想,要不要讲这个因素。其实于我个人而言,我对女主唱的更换倒没有太在意。我更多的还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wenlai.com/zepf/185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