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左耳 >> 左耳票房 >> 正文 >> 正文

两国状元莫挺之

来源:左耳 时间:2021/3/3
白癜风有哪些原因 http://m.39.net/pf/a_7465523.html

《扇子铭》:

“大火流金,天地为炉。汝于是时,伊丶周大儒。北风其凉,风雪载途。汝于是时,夷丶齐饿夫。噫!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吾与汝有是夫!”

“盛夏炎炎,天气如火燃星流金,天地间也如火炉;扇子,你在这时就象尹伊丶周公那样有才有德的读书人。北风飕飕,天气开始转凉,雨雪经常在道路出现了;扇子,你在这时就成了伯夷丶叔齐那样不受供养的人。唉!“用到自己的时候就愉快地去,用不到的时候就藏而不露,只有我和你才具有这种高贵的品质啊!”

扇子铭的意思是说,做人做事要学古人不以大才而傲,不以貌丑而悲,是金子总会发亮的;看人不能以貌取人!

这首是一位越南人士的作品。这位越南人士叫莫挺之(—),他是越南陈朝英宗朝的状元,奉君命出使元朝。因为他个子矮小,其貌不扬,元朝内外文武官员藐视他。此时正逢外国有使者进奉扇子,元帝命莫挺之作铭,他马上写了这首《扇子铭》。此《铭》一出,马上受到元朝君臣的赞美,把他视为才子。后来有人把这首铭当做被永乐皇帝“夷十族”的方孝孺的作品,只是第一句改为“大火流金”。因为这首铭在越南的《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六有记载,而且莫挺之比方孝孺(—)大75岁。莫出使中国时,方孝孺还没有生。认为此铭为方所作的说法是以讹传讹的。

莫挺之墓

状元莫挺之的故乡与宗族(越南)阮明祥着黄莹译※NumberOneScholarMotingHometownandHisClayWrittenbyNguyenMinhTuong(Vietnam)andInterpretedbyHuangYing莫挺之,字节夫,原为谅江南策州平河县兰溪人,后移居海阳省南策县南新社陇洞村。他是黎朝莫显绩的后代。莫挺之是越南历史上的一个文化名人。他一生经历了陈朝的四代:陈英宗(-),陈明宗(—),陈宪宗(-)和陈裕宗(—)。莫朝的开国皇帝莫登庸是他的第七代子孙。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介绍一些有关莫挺之的故乡及其宗族的资料。一丶陇洞村以及和状元莫挺之相关的历史遗迹陇洞村现为海阳省南策县南新社的龙洞村。大约是15世纪的前10年,陇洞社隶属海阳镇②南策府至灵县高堆区。现在的龙洞村即过去的陇洞社,是南策县南新社的5个村之一,另外的四个村分别为中河村丶突下村丶突上村和广新村。从南策县城沿号公路到达清光,左转约行20o0米就能到达南新社的中心。南新社是纯粹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地势较低,三面临南策县的京提和中水农河,较容易发生洪涝灾害,从前只能耕种一季稻。陇洞村另有别名为书村(或者称书继⑧。正因如此,陈贵芽《公游捷记续编》中写道:“挺之是莫显绩的嫡孙。因为陇洞社俗称为书继⑤,故(莫)显绩有小名为书秀⑥。)龙洞村北连本社的突下村,东接同社的中河村及京提河,南与清光社相连,北与本县合进社的田野相接。目前,在龙洞村还保留有相当多与莫挺之相※作者系越南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教授丶博士;

译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致今还有十多万不肯改姓的莫族村落顽强保留汉字的越南莫氏

①陇洞:(19世纪初越南的村社名称》,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年出版,页中用汉字:陇洞。那一时期,在海阳省南策县南新社龙洞村莫挺之祠的门口的对联上写:泷洞。据笔者看法,《l9世纪初越南的村社名称》中的“陇”字左边带有“附”字部(左耳旁)更为正确。“陇”字不但有“龙”字的读音,还包含了兴旺丶兴盛的意思(见《辞海》《汉语大字典》??)。而“泷”字左边带“水”字部(三点水),来源于中国河南泷江的名称。

②见汉喃研究所:《l9世纪初越南的村社名称》(上文已引用),第3l页丶页。③陈贵芽:《公游捷记续编》,武方帝:《公游捷记》,河内文学出版社,2oo1年出版,第页。④陈贵芽:据陈文甲的看法,他可能是陈进(见《汉喃书库调查》,河内,1年版,第一册,第五)。陈进是海阳镇至灵县田池社人,考取戊辰年()进士科官至黎宪宗时期(—)的翰林侍讲。

⑤武方帝:《公游捷记》(上文已引用),第页。⑥书秀:《秀在这里指俊秀,有才气的男子,而不是指秀才(例如秀昌等)》。秀才直到阮朝,年后才设立。关的遗迹。在这些遗迹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莫挺之祠庙。根据《莫姓世谱合编》的记载:在得知莫挺之去世的消息之后,陈裕宗派遣官员参加祭奠,并颁给当地人民两官银用以修建祠庙。该祠庙坐落在一片面积约为0.5公顷的开阔的空地上。祠庙根据“三”字型建造,包括了一间后堂,三间中祭堂和五间前堂。原祠庙中只有一间后堂和三间中祭堂,五间前殿是最近几十年才新建的。后堂置三尊贴金的朱漆木像,大小与真人相似。三尊雕像都头戴乌纱帽,坐交椅,神态庄重。据当地的老人介绍,雕像的摆放位置如下:莫挺之置于中央,左边为莫显绩,右边为莫建官。据他们所说,尽管莫挺之是莫显绩的子孙,但根据“朝廷重爵,乡党重齿”(即朝廷中尊重位高权重的人,村野间尊重年岁高的老人)的原则,莫挺之的雕像得以安置在祠庙中央最显要的位置。但是,在雕刻的时候,村民有意将莫挺之的雕像高度降低,低于莫显绩的雕像。这一做法可以认为是一个有趣的小细节,它体现了“皇例”与“村规”之间的巧妙结合。在莫挺之祠庙里现存的几幅对联,都是为了.歌颂这位才思敏捷的状元的功绩和成就所作的。

在欢迎世莫代表团

例如在后堂的这幅对联:“状元能出使,名将故为臣。”(意思是:莫挺之既有考取状元的才华,又有作为使臣出使的才能,既符合名将的称谓也不愧被奉为城隍神。)中祭堂里也有对联:“东阿咙榜魁元占,北使洪2声两国知③。”(意思是:莫挺之名列陈朝科举及第进士榜的榜首,作为使臣出使中国的时候,他早已名扬中越两国了。)在前祭堂的左偏殿里有一块高约13K丶宽0.5米的石碑,石碑的双面都刻有汉字。这块石碑原本置于龙洞社的文指,文指倒塌后,村里的老者将石碑移至此地。该石碑刻于年嗣德年间,我们将其音译和义译如下:1.译音(正面):“历科登第先贤志龙洞社斯文会碑记:‘一李朝,丙寅进士科取选文学第试,充翰林院,第一名,荣升吏部,历事尚书,字显绩,莫相公。一李朝,已巳进士科取选,荣升工部,历事尚书,字建官,莫相公。一陈朝,甲辰第一甲科第一名,及第状元,左仆射太保奉使天朝,两国状元,历事尚书,入内大行遣兼仲事治军民尚书,讳挺之,字节夫,奠相公。恭唯先贤抚拂,先朝其规,后进礼以时行道随El振。忌嗣德十八年岁在乙丑,春月,吉El。’

恭注”2.译义“记录考取进士的各位先贤。龙洞社斯文会立碑以记:——莫姓相公,字显绩。李朝丙寅年(年)文学科举考试第一名。入翰林院,后晋升为吏部尚书。——莫姓相公,字建官。李朝已巳年(年)c士及第,官至工部尚书。

——莫姓相公,讳挺之,字节夫。陈朝甲辰年(年)及第状元,科举考试第一甲第一名。官①东阿:一种将“陈”字拆分的方法,包括了“东”字和“阿”字。②原文为“红”,指红色,有误,应为“洪”,意思是巨大的。③原文笔误为“持”,握着,抓着的意思,应为“知”,表示知道。明白。④斯文:出自《论语·子罕篇第九》:“子畏于匡,日:‘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在匡地被匡人拘禁时说:“周文王死后(一切礼乐文化和制度),都不在我这里了。上天若想毁灭这种文化(斯文),则后死的人(即孔子)就无法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若不想毁灭这种文化,那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自此,儒学家们用“斯文”指儒教。斯文会就是那些从考中第一,第二场,考取中核,或做乡师起,直到考中秀才丶举人丶进士等儒士所参加的组织。

⑤已巳()科举;刻碑之人以及各部莫姓世谱中都记:莫显绩的弟弟莫建官中已巳年()进士。各部正史(《全书》丶《纲目》等)和各部关于已巳年科举的登科录中都未见有记载(见吴德寿主编《越南各朝代的科举》,河内,年)。可能是各本《莫姓家谱》根据陈贵芽的《公游捷记续编》抄录:莫建官考取进士。

至大行遣尚书兼仲事治军民尚书丶左仆射太保。曾出使中国,被推崇为两国状元。恭敬。望前朝各位先贤丶长辈接受晚辈们这一礼仪以发扬光大儒教,使其日益振兴。及时立碑。·嗣德十八年乙丑年(年)春,春节。恭敬刻碑。”石碑的背面同样刻字,记录原陇洞社至年止被称为“达官列位”的16个成功人士的姓名。在这16位“达官”中,有1位员外郎,4位知县,2位监生和9位校生。提及家族姓氏,其中12人姓莫,4人姓黎。莫挺之祠庙里还保存着一块名为“先贤碑记”的右碑,这块碑从前立于高堆区的文指,文指倒塌之后,老人们将石碑移至莫挺之祠庙。遗憾的是石碑的中间部分被挖来垫舂臼,因此无法阅读刻在石碑上的全文。幸运的是龙洞村一个叫阮文级的老人收集有碑记的全文。经了解得知,石碑上记载了从前高堆区考取进士的七个人。碑上记载的年代是嗣德十六年(年)10月。这7人当中有3人是上文提到的陇洞莫姓,他们是莫显绩丶莫建官和莫挺之。其余四人分别是阮春光,突领村(即现在南新社突上村)人,子未年(年)中第三甲同进士出身,官至参政,封东郡公;阮迈①,宁舍村人,中辛未年(年)第二甲进士出身(皇甲),官至兵部左侍郎,封东领伯,后晋升礼部和户部尚书,封东郡公;陈辉联,原是嘉林县富市社人,但居住在突领社(今南新社突上村),中己亥年(年)第三甲同进士出身,官拜东阁大学士丶海阳参政;陈辉栅,突领乡(今南新县突上村)人,丙辰年(年)第三甲同进士出身,官至侍讲集贤院。壬戌年(年),陈辉栅招募义士加入嘉定的军队抗击法国侵略者,失败后殉国③。陇洞村东面的田野间至今保存了与莫挺之有关的2处历史遗迹:莫挺之墓和崇德殿。海阳省和当地的人民近来用白色的石块重修了莫挺之墓,使其显得十分壮观。距莫挺之墓北面约几百米是崇德殿的遗址。《大越通史》中,学者黎贵淳对崇德殿做了细致描写:“统元六年(年)6月,(莫)登庸回京师逼迫黎恭皇让位??追封其第7世先祖莫挺之为‘建始钦明文皇帝’。登庸又在陇洞社莫挺之的故居遗址上修建一殿阁,命名为崇德殿??在崇德殿的北面,京提河边上堆了一个小土坡作为祭拜莫挺之的地方。伪莫朝的官员路过此地,都要进入崇德祠礼拜。如今殿址和土坡仍在。殿阁位于陇洞社近河的地方,土坡则位于东堆社的河边,被称为马草坡。”④以上这些文字由黎贵淳记录于18世纪中期⑤。19世纪中后期的《大南一统志》中,阮朝的史学家也认为:“陇洞旧殿位于海阳省至灵县陇洞社。莫朝的先祖原是陇洞人,后来子孙后代移居古斋。(莫登庸)篡夺皇位之后,回到陇洞修建崇德殿以纪念祖先。”在在马草的田野间仍然保存着旧崇德殿的遗迹。这是一块位于平坦的乡野间面积约多平方米的土坡。北距京提河约米。土坡的中间建了一座小祠庙以纪念莫挺之和莫姓的其他先祖。崇德殿遗迹的门口有一幅优美的对联:“万古云风⑦同日月,千秋雨露山下”(意思是:万世的云和风随同日月,千年的雨雪风霜落于山下。)遗迹“状元古堂”(状元的故居),虽不属于陇洞村,但却与莫挺之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在此要提及该地。关于海阳省的古迹,《大南一统志》中有记载:“至灵县领溪社的状元故居是状元莫挺之以前的学堂,现在人们在此修建祠庙,春秋膜拜。”状元古堂”这一遗迹目前仍保存在南策县清光社领溪村。①阮迈是阮渠的爷爷,l8世纪初阮迈领导了农民起义,旧史成为“宁舍敌”。2-3据《越南各朝代的科举》(上文已引用),第页,第页。④《黎贵淳全集》,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8年出版,第页。⑤景兴l0年()黎贵淳为《大越通史》所作的序言。×阮朝国史馆::《大南一统志》,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年出版,第三册,第39l页,第页。

⑦云风:本意是指云和风,但在这里是引申义,比喻莫挺之的清高。⑧雨露:本意是指雨和露,在这里指莫朝历代皇帝对国家和人民的恩泽。以前,龙洞村有两座亭子:前亭和后亭。前亭坐落在现在的莫挺之祠庙后面。亭子坐北向南,祭莫氏的两位先祖莫显绩和莫建官。后庭立于龙洞村村尾,祭莫挺之。与前亭相比,后亭要大得多。经过了多次战争,两座亭子都已经被完全破坏,无迹可考。自从村亭被破坏后,当地人民就视莫挺之祠庙为自己的村亭,因此在这里,人们把莫挺之当作城隍神来祭拜。与祭拜城隍的风俗密切相关的是村里的庙会。举办庙会为了纪念城隍莫挺之和莫姓先祖们的功德,团结民心,凝聚同根同源的人民。龙洞村的庙会在城隍神的忌日(即阴历2月10日——莫挺之去世的日子)前后举行。庙会持续7天,从每年的2月9目持续到15日。庙会活动包括了各种祭祀仪式,各种娱乐消遣的游戏,以及来自其他地方各大嘲剧班的表演。特别的是,庙会不组织比武活动。根据老一辈的观点:村里的城隍本是“文官”,个子矮小,因此不适合举办比武的活动。旧前亭的前面还有两处与村里的庙会相关的遗迹,那就是一口古井和一个古石瓮。井口的直径约10多米。古井挖于何时已没有人记得了。老人们都说,有祠丶有亭的时候就已经有井了。石瓮高50厘米,直径72米,厚8丶5厘米,深25厘米。据当地人介绍,每逢庙会的时候,这个古石瓮用来淘米。莫挺之去世近7个世纪。在这7o0年里,经历了多少世事沉浮,硝烟战火,天灾人祸,然而在这里的文化遗产中,在这样一个小小的村落里,仍然能够保存着与陈英宗时期的状元——莫挺之有关的一些历史遗迹,实在是难能可贵。

莫朝太庙(只有皇家才能拥有的宗庙)

二丶莫挺之和陇洞莫氏的后代关于莫挺之的后代,有很多部史料和莫姓家谱记载。其中以黄黎主编的《莫姓世谱合编》④的记载最为详尽。在此我们仅对莫挺之的子孙后代做一些简单介绍。记载这一问题的最早的正史是《大越史记全书》,以关于戊辰年三月黎朝皇帝封莫登庸为天武卫都指挥使司丶都指挥使的史实的记载开始,《大越史记全书》对莫登庸做了如下概括性的绍:“登庸平河县(即至灵县龙洞社)高堆人也(《纲目》正编25~26卷记为东高社),其先祖莫挺之,陈朝状元,官至左射。挺之生高(《纲目》记为遥),高生翠(《纲目》记为粹),翠生嵩,嵩移居清河县兰溪社,生萍,萍又涉于宜阳县(后来的建垂县,今属海阳市建安县)古斋社而居焉。”②以上是简单的谱系记载.没有关于莫挺之后代的更详细的描述。《莫姓世谱合编》收录了国内外莫姓各支系的详细资料,为我们提供更全面角度以了解。据该书作者的看法:从l4世纪(即莫朝的最后一个皇帝莫茂洽于年被郑松杀死于京城升龙,莫朝灭亡后)到17世纪中后期(年),莫氏占据的高平被黎一郑政权平定收复,由于当时的社会丶政治原因,莫氏必须四处逃亡,更名换姓。根据河内莫姓联络委员会年的统计,莫氏的子孙后代现有分布在25个省市的37个姓氏中的个支系。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莫氏后代生活在国外,如:法国丶美国丶加拿大丶中国等国家。虽然从一个姓氏中变换出了37个姓氏(不完全统计),但更换的新姓氏中仍然保留了莫姓的痕迹,例如保留了草字头的姓氏有范丶黄丶藩丶苏丶蓼等等,若是跟母亲姓,或者跟养父姓,则保留名字中的字,如黎登丶陶登丶阮登丶潘登等,随后可以替换为“福”或“廷”以逃避追捕。另外还有根据地名换姓的,如“蔡”姓等等,都是为了能够方便后代寻亲,相互帮助,发扬光大祖先的传统。莫姓是越南的一大姓氏,从其起源看,莫姓源于中国周朝(公元前年一公元前年)的姬姓。周朝末年,姬氏离散,到了秦朝(公元前年一公元前年)和汉朝(公元前2o6年一公元年),有人到了巨鹿任执戟,在莫地居住,因此以地名作为姓氏,姓“莫”。如此看来,莫姓的起源同暮泽的武姓来源于福建的武魂,京主的范姓起源自广东的祝姓,胡姓源于浙江的胡兴逸,奇布的陈姓源于广东的陈览相类似。根据《莫姓世谱合编》的记载,从莫挺之算起至莫朝开国皇帝莫登庸,莫氏体系具体如下:①莫姓联络委员会:《莫姓世谱合编》,河内民族文化出版社2O01年出版。②《大越史记全书》,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年出版,第三册,第43丶44页。维普资讯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wenlai.com/zepf/19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