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期间特别适合看哪些电影呢?
很多人可能会提到LoveActually《真爱至上》,还有人会提到TheHoliday《恋爱假期》。这两部电影我之前在公号里面都推荐过,的确特别适合过节看。
其实还有一部电影,是西方有过圣诞节传统的国家的观众,特别是美国观众,节日期间几乎必看的一部电影,就像我们过年会看春晚一样的心情。
这部电影就是ItsaWonderfulLife《美好生活》。
大家千万不要一看到这部电影是黑白片,就各种嫌弃不想看。
影片的确非常老,年拍的,就连我这么爱推荐老电影的人讲起来都会有点心虚,但是我向你们保证,这种寒冷的日子里,这部电影的温暖指数是%,是一种由里而外的温暖。
哪怕是一个最绝望最沮丧的人,看过这部电影之后,多少都会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就这么神。
-剧情
这部电影的故事其实也不怕剧透。
讲的是年12月24日,圣诞夜这一天。上帝突然听到美国一个小镇上很多人都在为一个叫GeorgeBailey的人祷告,大家都在说:上帝啊,George遇到麻烦了,求你帮帮他。
George自己也无比绝望。他说当初我妈还不如不要生下我,上帝一听,这还了得,他就派了一个天使下凡去帮George。
George这一生都是活雷锋,帮了很多人,年他弟弟掉到冰窟窿里,George为了救弟弟,左耳从此失去了听力。
他小时候打工的一家药店的老板,儿子死于流感,老板在悲痛之中把药搞错了,George及时纠正了老板的错误,还被冤枉被打了一顿,但他没有任何的怨言。
George的梦想是要周游世界,但是他在离家去上大学的前夜,他爸爸突然病逝,George只好中断梦想,接手了父亲创办的一家小信用社,把读大学的钱给了弟弟。
工作几年之后,弟弟大学毕业了,George想,这下我终于可以把生意交给弟弟,现在该轮到我去看世界去上学了。
没想到弟弟回家已经结婚了,他的岳父还给他安排了一个特别有前途的工作,于是George又成了George,他再一次为了别人的人生放弃了自己的心愿。
然后George自己也结了婚,他在和太太去蜜月旅行那一天,他的小信用社被挤兑,于是George用自己准备去蜜月用的美金解了信用社的燃眉之急,蜜月去不了了,他只能踏实地过日子,继续掌管信用社。
还好George和太太非常相爱,他们有了4个孩子,家庭生活很幸福,但是梦想离他越来越远。
二战爆发之后,弟弟参军,成了战斗英雄。George因为耳朵的原因,没有去前线,在后方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
他这一路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热心地帮助别人,他也和全镇几乎所有的男女老少都称兄道弟,像亲人一样。
但是小镇上有一个恶人叫Potter,波特。他是小镇的首富,是那种为富不仁类型的,他这一辈子都觊觎那家小信用社,想吞并它,然后在这个小镇一手遮天。
时间又回到了影片一开始的年12月24号圣诞夜这一天,那是George的弟弟荣归故里的大日子。
下班前信用社的老员工拿着当天的营业款美金去银行存钱,碰到了Potter,跟他一说话就把钱落在了Potter那儿。
Potter是个恶人,他把钱扣下了,没有跟任何人讲。
钱没有了,这对于George和信用社来说是灭顶之灾,George特别绝望,觉得走投无路了,想死。
关键时刻天使出现了。
在天使的帮助下,George意识到一点,如果像他说的,他当初根本就没有出生,很多人的人生会变得非常不一样,不是变好了,而是变得很糟糕。
比如他弟弟,会死于年,因为掉到冰窟窿里,没有George救他,弟弟死了。
药店老板,儿子死了很悲痛,配错了药,没有George,没有人提醒他,他不小心害死了一个患者,因此判刑入狱,出狱以后无家可归,成了一个特惨的流浪汉。
George的妈妈也是,儿子死了,老公死了,一个人,是个非常惨的老寡妇。
George太太Mary,因为没有George,也没有嫁人,成了个老姑娘。当然这一点我看了以后很不爽,估计很多女性看了以后也会很不舒服。
Mary后来成了一个图书馆的管理员,在那个年代是很高尚的工作,一个人独立自主的,怎么不嫁人就很惨呢?
当然瑕不掩瑜,毕竟是年的电影,我们不能以如今的标准去要求当年人的意识。
再说回电影,因为没有George,信用社也早倒闭了,整个小镇被Potter掌控,每个人的人生都过得无比灰暗,George吓坏了。
他跑回家里,还好,看到家里面一切如常。
影片最后,小镇上的居民全部都涌到George家里,大家众筹帮George凑钱,渡过难关。
-感受
这部电影呈现的就是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大同的世界,你看的过程当中偶尔一定会出戏,会想George当然好,但是他这种好,普通人只能做到一小部分,做不到全部。
而且我也不想成为George,我可以帮助别人,但我一定不会为了别人的人生放弃我自己的人生。
但是你一定会忽略掉影片所呈现出的那种近乎福音传教鸡汤般的调调,你一定会泪眼婆娑地看完,然后你会对自己说:
不管我有多糟,多沮丧,多失败,多不值得被爱,这部电影都会告诉我,没有我世界当然一样转,但是少了我,就少了一点颜色。
每一个人都多多少少地碰触、改变过别人的生命。
这部电影特别打动人的一点是,George的生活状况其实是我们每个人的现实,我们都曾经是雄心勃勃的,但长大以后大多数人都会被困在自己特别微不足道的生活里,每天过着那种乏善可陈的日子。
看完这部影片之后,至少会有那么一段时间,你会特别地理直气壮,你会想:每个人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再小的意义也是意义。
这就是电影的力量。
-演员
GeorgeBailey的扮演者是JamesStewart(詹姆斯·斯图尔特)。
JamesStewart扮演GeorgeBailey二战期间他曾经暂别演艺生涯去参战,这一点还挺令人尊敬的。
这部电影是他在二战结束重返好莱坞之后拍的第一部电影,他当时挺犹豫的,是影片当中那个坏人Potter的扮演者LionelBarrymore(莱昂纳尔·巴里摩尔)劝他,他才接的。
LionelBarrymore扮演Mr.Potter我觉得JamesStewart应该拿到当年的奥斯卡奖,但是很可惜没得,他这一辈子只有老了之后才拿到一个近乎于安慰奖的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当然也算聊胜于无。
-一些“小细节”
这部电影后来也被评为史上最应该拿到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但没有得奖的电影,排第二位,第一位是《肖申克的救赎》。
影片中有一段戏,GeorgeBailey和Mary在电话机旁有一场吻戏特别激情澎湃,要知道JamesStewart一直是以一个特别彬彬有礼,甚至略显拘谨的形象出现的,那段戏把他拍得非常不同,因为太过激情澎湃,很多镜头被删掉了,否则过不了当年的电检。
影片中还有一个细节,药店老板的儿子是死于年那场大流感,那场流感在美国造成了,人死亡。这个细节如今看来,我们会觉得特别感慨。
电影年上映之后,美国FBI还出过一个文件,说“这部电影显示共产主义已经渗透进了好莱坞,因为诋毁银行家是他们惯用的伎俩”等等,这一点和电影本身无关,但我觉得太逗了,因为意识形态居然可以如此之僵化。
电影的讲述方式除了开头跟结尾是正常叙事以外,其他部分用的都是倒叙和回忆。
影片的票房其实在刚上映的时候是非常不好的,因为影片成本万,当时票房只有万左右。到了80年代之后,影片的后劲非常之强,慢慢就成了一部经典之作。
一定也会有人不喜欢这部电影,说它宣扬的价值观是可疑的,因为它宣扬的不是好人有好报,而是有能力的好人才可能有好报。
但是我想说的是,看电影的确不是看新闻、看纪录片,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还是不同的。
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部让人感觉愉快的合家欢影片,我们就用看春晚的那种状态来看ItsaWonderfulLife.
那就是一边看、一边哭、一边笑,然后对人生充满希望。
——————————————————————————————————
注|文章配图来自《生活多美好》剧照及网络,图片不为商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wenlai.com/zexs/24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