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左耳 >> 左耳演员 >> 正文 >> 正文

中医经验总结耳鸣治疗经验

来源:左耳 时间:2021/5/1
治疗白癜风的专家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4%BA%91%E6%B6%9B/21900249?fr=aladdin

耳聋耳鸣常用五法五方

作者/耿鉴庭

(一)清耳增听汤

主治:曾有耳内肿痛流脓史,或目前仍然间或流脓,听音不聪,头部欠清朗感觉者。

处方:金莲花6克,杭菊花10克,连翘10克(主);龙胆草6克,胡黄连6克,栀子6克(辅);骨碎补10克,紫草6克,乳香2克(佐);菖蒲6克,荷叶10克(使)

加减法:若脓水多,可加蚤休6克(须用百合科的,市场每用拳参或独角莲代用,万万不能);若大便欠通,证又属实,脉实苔厚者,可加生大黄6~10克;若耳前耳后痛,且出臭脓,可加露蜂房6克,地骨皮10克。

注:耳内有脓者,须配合外治。

(二)宁耳止蝉汤

主治:耳鸣,听音欠聪,或睡眠欠佳,偏于阴虚者。

处方:珍珠母12克,磁石10克(主);苦丁茶6克,杭菊花10克,女贞子6克,干地黄10克(辅);骨碎补10克,紫草6克,牛膝10克(佐);荷叶10克,合欢皮10克,鲜金针菜叶4茎(使)。

加减法:若血压高者,加夏枯草10克,双钩藤10克;若大便干燥者,女贞子改为10克,再加火麻仁、全瓜蒌各10克。

注:金针菜叶,即晚间开黄花,可摘花当菜吃者,叶如兰花叶。另有一种早晨开花者,不可代用。

(三)通?再聆汤

主治:耳聋,听力逐步下降,无药物中毒史,无流脓、耳底痛等症状。聋不久,有生效者;若聋已久,服之亦难生效。

处方:菖蒲6克,路路通6克,皂角针6克(主);龟板10克,青龙齿10克,远志5克(辅);牡荆子6克,骨碎补10克,百合10克(佐);葛根10克,荷叶10克(使)。

加减法:大便干者加女贞子10克,火麻仁10克;头痛者加蔓荆子10克,亦可加黄羊角用。

(四)解毒闻声汤

主治:链霉素中毒耳聋,日短者可生效,日久者难以生效。

处方:甘草6克,黑豆(打)15克,骨碎补10克(主);紫草6克,菊花10克,百合10克(辅);菖蒲6克,路路通6克,磁石10克(佐);荷叶10克,黄羊角屑3克(使)。

加减法:表情呆钝者,加龟板、龙齿各10克;大便干者加火麻仁10克,亦可于原方中加女贞子6克同用。

注:黄羊,即草原或戈壁滩中之野生羊群,其角在当地不加利用。挫屑用于中毒耳聋,有一定效果,但药肆不备,须托人代觅。

(五)活血返聪汤

主治:老年听音欠聪,头部少清朗感或略显阳亢之象者。

处方:骨碎补10克,红花6克,路路通6克(主);磁石10克,菖蒲6克,黄精6克(辅);干地黄10克,女贞子6克,百合10克(佐);菊花10克,荷叶10克(使)。

加减法:血压高者加夏枯草10克,双钩藤10克;睡眠不好者,加鲜金针菜叶4茎;大便干燥者女贞子改为10克,可再加火麻仁10克,全瓜蒌10克。本方亦可加入山萸肉10克。

食疗:零余子,即山药藤上之珠芽,俗称“山药果”,可煮熟去皮蘸糖食,大者21粒,小者35粒。

········································································································

《神经性耳鸣的治疗》

神经性耳鸣属于主观性耳鸣,是指引起耳鸣的病变部位在听神经、耳蜗,或听觉中枢,亦称感音神经性耳鸣。耳鸣是多种疾病的信号,其发病率约15%~20%,在55岁以上人群甚至高达20%~30%,有人推测我国至少有耳鸣患者万。随着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增加、人口老龄化以及工业、环境噪声的增加,耳鸣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耳鸣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耳鸣目前尚无客观检查方法,更没有特效药物和特效治疗方法,属于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的医学难题。

1体针

主穴:取耳门、听宫、听会、翳风。

配穴:外感风邪配风池、合谷;肝胆火盛配太冲、外关、中渚;痰火上壅配丰隆;脾胃虚弱配胃俞、足三里;肾虚配肾俞、太溪;肾阳亏虚配百会。

治法:针刺,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百会可用灸法。每日1次。

2电针

取穴:同体针。

治法:针刺得气后,加用电针,实证一般用连续波,虚证可用疏密波。

3水针

取穴:同体针。每次主、配穴各取1~2个。

治法:进针得气后,注入药物,每穴注入0.3~0.5mL。所用药物可选川芎嗪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维生素B1、维生素B12、弥可保注射液等,任选1种。亦可取主穴一个,注入2%利多卡因注射液(或加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每穴0.5mL。每日1次。

4耳针

主穴::耳、内耳、神门、内分泌、屏间。

配穴:根据证候所属脏腑病机,分别取肾、心、肝、胆、脾、三焦、交感等。

治法:针刺,中等刺激,留针15分钟,每天1次;或穴位贴压,或穴位埋线。

5头皮针

取穴:晕听区。

治法:毫针刺,间歇运针,留针20分钟,每日1次。

6灸法

1、直接灸:

取穴:听宫、听会、完骨、天柱。

治法:直接灸,每穴6壮。

2、隔苇管器灸

材料:苇管一段,长5cm,直径0.8cm左右。先用冷水浸泡透。

方法:将苇管一端插入外耳道口并固定,在苇管鸭嘴形外端上点燃艾炷,用嘴轻轻吹向外耳道方向(泻法),或让艾炷自然燃尽(补法),使外耳道内有温热感为宜。每次5~9壮(黄豆大小)。每日1次。

7按摩导引法

1、鸣天鼓法:两掌搓热,用两掌心分别贴住左右两耳,手指托住后脑部,食指压在中指上,使食指从中指上重重地滑落,以此弹击后颈发际处,可听到“咚咚”之声,如击天鼓,共击次。每日1次。

2、穴位按摩:①取耳门、翳风、医聋(翳风穴上0.5寸凹陷处)、听宫、听会;每穴点、按、揉、摩(泻法)交替使用3分钟。②取中诸、天容、上关;每穴交替点、按、揉摩(平补平泻)使用3分钟。③取肾俞、足三里、下关穴;每穴(补法)点、按、揉、摩交替使用4分钟。以上方法每日早、中、晚各1次,15天为1个疗程。

3、自行鼓膜按摩法:每日数次,每次1分钟以上。对各种耳鸣均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4、自行咽鼓管吹张张法:每日数次。对各种耳鸣均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8引火归原法

1、以代温灸膏贴敷涌泉穴,每晚1次,次晨取去。可用于各证,虚证尤宜。

2、晚上睡前,以温水浸足15分钟。或再用代温灸贴涌泉穴。

9微波治疗

用耳鼻喉微波综合治疗仪,将专用耳辐射器置入外耳道,固定,每次辐射时间20分钟,输出频率MHz.输出功率5~20w,剂量参照患者的主观感觉,以耳温热感(有舒适的温度)为度,1次/日,10日为1疗程。

···························································································································

耳聋、耳鸣?

本文摘自《阎润茗针灸临床60年经验精粹》

例一?刘某,女,47岁,农民。

年1月3日初诊:两个月前因情志不畅,出现右侧耳鸣,耳后部疼痛,伴有头晕,烦躁易怒,夜寐不安,胸闷,善太息。舌苔薄黄腻,脉弦。

辨证:患者因情志不畅,肝郁化火,火热上逆则耳鸣,头晕,耳后痛。肝热扰及心神则烦躁易怒,夜寐不安。肝主疏泄,肝郁则胸闷善太息。舌苔薄黄,脉弦为肝火旺盛之象。

治则:疏肝解郁,清热养阴。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2克,炒山栀10克,羌活10克,防风10克,川芎10克,当归12克,菊花12克,半夏12克,厚朴10克,茯苓15克,紫苏梗6克。8剂,水煎服。

取穴:肝俞双,翳风右,听宫或听会右,期门左,膻中,内关左,太冲右。

手法:捻转提插开合补泻,泻肝俞不留针,膻中穴用“合谷刺”法,使针感到两胁。余穴留针20分钟。

年1月14日复诊:上法治疗两次后,耳后疼痛消失,头晕减轻,耳鸣如前,眠差。

取穴:肝俞双,安眠双,听宫右,率谷右,期门左,会宗右,中渚左,太冲右。

手法:同前。泻肝俞不留针,余穴留针20分钟。

年1月28日复诊:已针一疗程,耳鸣声减小,间隔时间延长,但劳累后易复发,舌苔薄白,脉沉弦。

取穴:肝俞双,肾俞双,翳风右,听会右,率谷右,会宗左,中渚左,三阴交右。

手法:同前。泻肝俞、补肾俞不留针,余穴留针20分钟。

针两疗程,偶有耳鸣,鸣声低沉,余症悉除。停针。

例二?某患者,男,53岁,干部。

年10月5日初诊:一个月前因外出劳累,突发两耳耳鸣,如钟鼓声,按压耳前则鸣声减小,劳累后加重,平素腰酸痛,下午为甚,头沉、眠差,口干,烦躁,在外院检查诊断为神经性耳鸣,服中西药无效,舌苔薄白,脉沉缓,左关弦。

辨证:“腰为肾之府”,患者平素腰部酸痛,为肾阴亏之证,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本,肝火从上,经气闭阻,故见耳鸣、头沉、口干、烦躁、眠差等症。

治则:补益肝肾,开窍聪耳。

取穴:肾俞双,肝俞双,翳风双,会宗左,中渚左,足临泣右,太溪右。

手法:补肾俞、泻肝俞,不留针,余穴用捻转提插。留针20分钟。

年10月12日四诊:上法治疗3次,耳鸣呈间断性发作,下午较为明显,头沉、口干已减轻。舌脉同前。

取穴:肾俞双,肝俞双,听宫双,率谷双,会宗左,中渚左,三阴交右。

手法:同前。

年10月19日复诊:左耳鸣已消失,仅在下午偶有耳鸣,余症皆减。苔薄白,脉沉缓。

取穴:肾俞双,听宫双,率谷右,会宗左,中渚左,三阴交左。

手法:同前。

共针10次,双侧耳鸣完全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例三?赵某,男,48岁,干部。

年3月14日初诊:患者7年前突感双耳鸣响,随之出现听力减退,眠不实,多梦。经检查诊断为“神经性耳聋”。曾采用高压氧及针灸中药等多种治疗效不著。耳鸣为低音调,左耳为甚。检查:双耳听力下降,舌苔薄白中心腻,有齿痕,脉沉缓尺弱。

辨证:患者年近五十,肝肾阴虚,肝阳浮越于上故面颊潮红。肾开窍于耳,肾精不足,不能上荣于耳,则双耳闭塞不聪。

治则:益肝肾,兼以潜阳。

取穴:肾俞双,翳风双,听宫双,外关左,中渚左,三阴交右。

手法:提插捻转补泻,补肾俞不留针,余穴留针20分钟。

年3月21日:上法治疗3次,耳鸣减轻,听力无变化。舌苔薄白,脉沉细左关弦,为加强滋肾养阴之效,兼用六味地黄汤加减。

方药:山茱萸12克,淮山药12克,白芍10克,生地10克,甘草10克,菊花12克,泽泻10克,茯苓15克,当归12克,细辛3克。7剂,水煎服。

取穴及手法:同前。

年4月2日:针7次,兼服中药,听力略有增加,耳鸣明显减轻,舌脉同前。

取穴:肾俞双,完骨双,听会双,中脘,会宗右,中渚右,足临泣左。

手法:同前。

年4月18日:前法治疗13次,耳聋明显减轻,听力增加,耳鸣时轻时重。苔净,脉沉细。阳亢情况已逐渐消退,在补阴药中可加温阳药物。

方药:山茱萸12克,淮山药12克,当归12克,赤芍12克,川芎10克,灵磁石15克(先煎),菊花12克,仙灵脾10克,怀牛膝10克。7剂,水煎服。

取穴:同前。

年5月4日:已针两疗程,耳鸣明显减轻,耳聋亦逐渐恢复,右耳原已丧失听力,现亦能听到钟表声,左耳听力恢复,一般讲话基本能听清。眠好,二便调,苔薄黄,脉沉细。按上法治疗一次,停针休息10天。

年5月14日:第三疗程开始,病情稳定,耳鸣轻,鸣声小,听力恢复与正常比较稍差。舌苔薄白,脉沉缓。此疗程以清肝益肾、巩固疗效为主。中药以六味地黄汤加柴胡、龙胆草、石菖蒲、灵磁石等药,平肝清热通窍为主。

取穴:肾俞双,肝俞双,翳风与完骨交替,听会与听宫交替,会宗,中渚,足临泣或太冲。

手法:同前。

共针3个疗程,患者耳鸣大减,左耳听力恢复正常,右耳听力略差,余症悉除,服药巩固疗效。

方药:山茱萸30克,淮山药30克,泽泻30克,茯苓45克,灵磁石45克,石菖蒲25克,赤芍30克,菊花30克,生地45克,龙胆草20克。

上药为末,水泛为丸桐子大,每次4.5克,每日2次,温水送服。

按语:《灵枢?经脉》篇指出:“手少阳之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手太阳之脉……却入耳中”,“足太阳之脉……从巅至耳上角”,“足阳明之脉……上耳前”,这说明在十二经脉中有五条经脉联络于耳,其中手、足少阳经与手太阳经脉均入耳中,故耳鸣、耳聋与此三经有着密切的关系。故取翳风、听宫、听会为主穴,以疏通经络,开窍聪耳。

《内经》中又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故在临床上要辨证审因,对证施治,才能提高疗效。例一为肝郁化火,火热之邪上逆而致耳鸣,头晕。故而泻肝俞、期门(俞募相配),以疏肝解郁,太冲为肝经之原穴,用泻法以清其源,即“病在上,取之下”之意,内关为手厥阴经之络穴,刺之可镇静安神。用中药龙胆泻肝汤加减,加强了清肝泻火的作用,病症明显减轻。补肾俞,以滋水涵木,故病愈。

例二、例三均因肝肾阴虚,虚火上扰所致。补肾俞和配肾经原穴太溪,以滋肾培源,“壮水之源,以制阳光”,泻肝俞、足临泣以清肝胆之邪热。会宗为三焦经的“郄穴”,有清三焦之热的功效,配中渚以疏通少阳之经气。中药六味地黄汤加减,加强了滋肾培元的作用,针药相合而收效。

本文摘自《阎润茗针灸临床60年经验精粹》

若有不理解或者更多用药咨询,请咨询医师;或者加医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wenlai.com/zeyy/199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