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左耳 >> 左耳演员 >> 正文 >> 正文

说文解字部首探源解读710

来源:左耳 时间:2021/8/10

7-35)耑(duan-1):

《说文》:耑,多官切。物初生之题也。上象生形,下象其根也。凡耑之属皆从耑。臣铉等曰:中,地也。

古文字写作‘或或’,中间的‘一横’为地面,上像小草的茎叶,下像小草的根部,象形。如《说文》:耑,物初生之题也。上象生(即:小草萌芽)形,下象其根也。中,地也。

茎叶向上生长,根部向下生长-两端、顶端耑(象形)-端图片来自网络

小草萌芽于地面。地面上的茎叶向上生长,地面下的根部向下生长。将此形象摹画下来,便是‘耑’-茎叶与根部生长方向相反。因此有:两端、顶端、极端的引申义。如《周礼·冬官考工記·磬氏》:已上则摩其旁,已下则摩其耑。‘耑’为‘端(duan-1,)’的初字。又指:物体或事物的开头、肇始。如词组:开端、发端。

‘耑’的字义由‘端’替代后,不再单独作为部首,现代汉字归入‘山’字旁。在组字中多作为声旁,表示读音。如:偳、媏、褍、剬、篅等。

7-36)韭(jiu-3):

《说文》:韭,举友切。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象形,在一之上。一,地也。此与耑同意。凡韭之属皆从韭。

古文字写作‘’,下面的‘一横’为地面,整体字形正像韭菜在地面上丛生的样子。‘韭’即‘韭菜’,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有地下茎。生长时割完一次,不久又会长出新的一茬。如《说文》:韭,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象形,在一之上。一,地也。由此可以看出:‘韭’的字形来自象形摹画,读音则为‘长久’之意。

地面上丛生的韭菜韭图片来自网络

‘韭’在远古时期就为人们所发现并食用。如《夏小正·正月》:囿有见韭。又如《山海经·北山经》:丹熏之山,其草多韭。其在初春时节早见绿色,且随时割取食用后不耽误后茬的继续生长。其独特的芳香味道更使人们有多种的食用方式。

添加意为‘轮番、多次’并表音的‘番(fan-1)’为‘?(fan-2,)’,以此表示:似韭菜丛生、可多次生长开花的‘百合花的球状茎’-百合蒜。

似韭菜丛生、可多次生长开花的‘百合蒜’?图片来自网络

‘韭’由多结构组字,后不再单独作为部首,现代汉字归入‘一’字旁。

7-37)瓜(gua-1):

《说文》:瓜,古华切。?(yu-3)也。象形。凡瓜之属皆从瓜。

古文字写作‘或’,正像藤蔓间结有果实的样子,象形。

藤蔓间的果实瓜象形图片来自网络

瓜,为蔓生植物所结的圆形、椭圆形或长形的果实。具体有果瓜、蔬瓜之分。果瓜是可以直接当做水果吃的瓜类,如西瓜、甜瓜、哈密瓜等;蔬瓜则是指作为蔬菜食用的瓜,如冬瓜、南瓜、蒲瓜等。

人们很早就知道瓜可以食用,如《诗·豳风·七月》中就有:‘七月食瓜,八月断壶’的诗句。这里的‘壶’字通‘葫-葫芦’。

有的瓜果实形体很大,人们无法将其下咽,只有切剖后才方便食用。因此,‘瓜’字有‘瓜分’的延伸义,后泛指像剖瓜一样对利益或物体的分割。

以‘两个瓜’组字为‘?(yu-3,)’,以此表示:瓜秧上结有多个瓜的意思。添加植物属性‘艸-艹’为‘蓏(luo-3,)’-木实曰果,草实曰蓏,正是藤蔓丛中结有多个瓜的样子。蔓生植物其细长缠绕的秧条生长随意,整个会扑楞楞一大片,其瓜果便随着瓜蔓生长。‘蓏’正是这一情形的真实写照。

藤蔓丛中结有多个瓜蓏图片来自网络

添加意为‘辛辣蒜瓣’并表音的‘辡(bian-4)’为‘瓣(ban-4,)’,以此表示:如蒜瓣一样可以分开的果实;或球茎植物的各个分片。

7-38)瓠(hu-4):

《说文》:瓠,胡误切。匏(pao-2,葫芦)也。从瓜、夸声。凡瓠之属皆从瓠。

古文字写作‘’,添加意为‘人们长长呼气’的‘夸’,来形容‘瓠’成熟时长长果实的样子。‘瓠’,俗称‘瓠子’,又叫‘蒲瓜’。《诗·小雅·瓠叶》中有:‘幡幡瓠叶,采之亨之’的诗句。这里的‘亨’字通‘烹’,正是人们对瓠瓜进行烹饪食用的记载。

果实长长的瓠子瓠图片来自网络

较为圆胖的‘瓠’,即俗称的‘葫芦’。‘葫芦’二字与‘福禄’同音,因此人们把‘葫芦’当做神仙的宝物。‘葫芦’即为‘匏’。

与瓠子同科果实较为圆胖的葫芦图片来自网络

‘瓠’由多结构组字,后不再单独作为部首。现代汉字归入‘瓜’字旁。

注:拼音后面的1,2,3,4分别表示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读音为轻声的不标注。

《说文解字》部首探源解读5-14

5-51)畗(fu-2):

《说文》:畗,芳逼切。满也。从高省,象高厚之形。凡畗之属皆从畗。读若伏。

古文字写作‘或或’。像盛满酒的酒坛样子。如《说文》:畗,满也。现代汉字写作‘畐’。

盛满酒的酒坛畗-畐象形图片来自网络

远古时期人们食物来源主要为狩猎和采集。采集即为适时采摘各种植物成熟的果实。吃饱结余后便会堆集在人类早期住宅-地穴及半地穴里。

农耕技术发展以后,人们的粮食结余更多。在存储过程中,各种粮食难免会因通风及存储条件不良而发酵。人们感觉到这种粮食发酵物的醇香,收集起来储存在容器里,便是早期的‘酒’。‘酒’的产生是远古时期人们食物有大量结余的反映,因此是财富的象征。

由其所组汉字多与其本义相关,并多在组字中表示读音。如:

添加意为‘房屋’的‘宀(mian-2)’为‘富(fu-4,或或)’。会意表示:家里有‘酒’。以此喻示:粮食富足。

添加意为‘祭台、祭祀’的‘示-礻(shi-4)’为‘福(fu-2,或或)’。以此会意表示:祈盼神灵保佑,不缺吃喝的意思。‘富’与‘福’字的产生,都源自古华夏原始先民‘吃饱饭-民以食为天’的朴素思想。

商周青铜器多字体铭文福图片来自《甲金篆隶大字典》

‘畗-畐’后不再单独作为部首。在组字中多作为声旁,表示读音。如:幅、副、蝠、辐、踾等。

5-52)?(lin-3):

《说文》:?,力甚切。穀(简:谷)所振入。宗庙粢盛,仓黄?而取之,故谓之?。从入,回象屋形,中有户牗。凡?之属皆从?。‘’,?或从广、从禾。

古文字写作‘或或’,上部为顶盖,中间是粮垛,下部为垫高进行防潮的底座。其本义为露天存放的粮垛。象形。

露天存放的粮垛?象形图片来自网络

添加意为‘宽阔屋檐’的‘广’,以及表示‘禾谷’的‘禾’写作‘廩(lin-3,)’,即:《说文》中‘从广、从禾’的古文字形。现代汉字写作‘廪’。如《周礼-廪人》注:盛米曰廪。

‘倉-仓’与‘廪’一样,都是作为贮藏粮食的粮库。因此人们后来便以‘仓廪’并称。如《管子·牧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添加意为‘区域、范围’的‘口’为‘啚(bi-3,或或)’。以此表示:乡下或偏远地区。这是因为‘?(lin-3,粮垛)’多在农田边上的缘故,农田一般远离人们的聚居生活区。

又添加意为‘城邑’的‘右耳-阝’为‘鄙(bi-3)’,以此表示:郊野、郊外。引申指:边邑、边境。如《盐铁论·本议》: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古时从事农耕之人读书少,因此有‘粗俗、低俗,见识浅薄’的延伸义。如《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啚’为‘鄙’的初字。

‘?’的字义由‘廪’替代后,不再单独作为部首并被弃用。

5-53)嗇(se-4):

《说文》:嗇,所力切。爱濇也。从來(简:来)、从?。來者,?而藏之。故田夫谓之嗇夫。凡嗇之属皆从嗇。‘’,古文嗇从田。

古文字写作‘或或’,上部或为‘來(lai-2,或或)-麥(mai-4,简:麦)’,或为‘禾(he-2)-禾谷’,指的都是:粮食作物。下部为‘粮垛-?(lin-3)’。以此会意表示:收获并贮藏粮食。如《仪礼·少牢礼》:嗇黍。现代汉字写作‘啬’。

收获并贮藏粮食嗇-啬-穑图片来自网络

粮食作物从种植到收获,人们很是辛苦。粮食又是人的生存所需。因此,‘啬’引申有:节俭、爱惜的含义。如《韩非子·解老》:少费谓之啬。后延伸出‘吝啬’的贬义。

引申义通行之后,人们又添加部首‘禾’成‘穑(se-4,)’,表示其‘收获及贮藏粮食’的本义。啬为‘穑’的初字。

添加意为‘大型木板’的‘爿(pan-2)’为‘牆(qiang-2,或或)’。以此表示:用大木板搭建而成的粮仓。木板的牢固度和使用期限毕竟有限,因此后改成以‘土’为主的土筑或砖砌,现代汉字写作‘墙’。后泛指:房屋、院落、城邑的墙壁。

‘嗇’由多结构组字,其本义由‘穡-穑’替代后,不再单独作为部首。

5-54)來(lai-2):

《说文》:來,洛哀切。周所受瑞麥(简:麦)來麰(mou-2,大麦、麦类粮食)。一來二缝,象芒朿(同:刺)之形。天所來也,故为行來之來。诗曰:诒我來麰。凡來之属皆从來。

古文字写作‘或或’,正是‘麥-麦(mai-4,或或)’字的上半部分,像长有芒刺的麦穗样子。象形。

长有芒刺的麦穗來(象形)-麥图片来自网络

‘來’是‘麥-麦’的源起本字,现代汉字写作‘来’。在下部添加倒写的‘止(zhi-3,或或-脚步)’-‘夊(zhi-3,或或)’,喻示:这是一种由别处外来引进的粮食作物。

据考古及农史专家考证,麦子的原产地不在古华夏,其原产地约在今伊朗及伊拉克附近的西亚地区。大概在夏商时期,麦子的种植逐渐传播到了东方,为黄河流域的古华夏族群所种植。如《说文》:夊,足也。周受瑞麥來麰,如行來。故从夊。

‘来’的本义为外来引进种植的麦子。后泛指:到来,表示‘由远及近’的意思。与表示由近及远的‘去’、‘往’字义相反。如唐·贺知章《回乡偶书》:笑问客从何处来。引申指:归来、返回。如《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延伸有:归服、归顺的含义。如《论语·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又表示:时间从过去某个时持续到现在。如唐·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衍生有:未来、将来的含义。如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知来者之可追。如成语:来日方长。

由其所组汉字多与其本义相关。如‘麥(mai-4,或或)-麦’,‘嗇(se-4,或)-啬’。

‘來-来’的本义由‘麥-麦’替代后,不再单独作为部首,现代汉字归入难检字。在组字中多作为声旁,表示读音。如:莱、涞、睐、徕、俫、梾等。

注:拼音后面的1,2,3,4分别表示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读音为轻声的不标注。

《说文解字》部首探源解读5-16

5-59)韋(wei-2):

《说文》:韋,宇非切。相背也。从舛、囗(wei-2)声。兽皮之韋,可以束枉,戾相韋背,故借以为皮韋。凡韋之属皆从韋。‘’,古文韋。

现代简化字为‘韦’。古文字写作‘或或’,早期字形像脚步围绕着中间城邑行走的样子。其本义是‘圍(简:围)’-‘围困’的意思。

围绕在城邑周边的脚步韋-圍-围图片来自网络

‘围困’城邑的肯定是敌人。打破敌人的围困既需要城邑内的人们坚守,还需要外部的援军。因此,添加意为‘道路、行走’的部首‘行(xing-2)’,写作‘衞(wei-4,或或)’。现代简化字是‘卫’-保卫、捍卫的意思。这就有点像早期的‘受’字有‘授予’和‘接受’两层含义一样。

商周青铜器多字体铭文衞-卫图片来自《甲金篆隶大字典》

‘韦’的本义是‘围’。分化出‘围困’和‘保卫’的含义后,‘韦’又特指:动物的毛皮。动物的毛皮是围绕动物身体而生的外表部分,与人们围困城邑相似。又由动物的毛皮引申指:将兽毛去除后加工鞣制而成的动物皮革。如贾公彥曰:有毛则曰皮,去毛熟治则曰韦。如《字林》:韦,柔皮也。

将皮革分割成皮条也被称为‘韦’,古时人们用皮条将重要的竹简编制成册。如典故‘韦编三绝’,记述的便是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

‘韋-韦’又指分割成条的皮革韦编三绝图片来自网络

‘韋-韦’为‘圍(简:围)’、‘衞(简:卫)’的初字。分化出‘围困’、‘保卫’及‘皮革’三种含义,这也是古华夏文字辞简义赅的典型。

由其所组汉字多与其本义及引申义相关。如:

添加意为‘用手在窝臼里拿取物品’并表音的‘舀(yao-3)’为‘韜(tao-1,-简:韬)’。以此会意表示:以皮革制作而成的、装盛物品的袋子。特指:古时装弓的皮袋子。‘弓’为古时冷兵器时期重要的射击武器。因此,引申指:用兵的谋略。如《李文饶集》:不劳孙子法,自得太公韬。这里的‘太公韬’指的是:古兵书《太公六韬》:内有‘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相传为周文王师-太公望所撰。

添加意为‘日出光芒四射’并表音的‘倝(gan-4)’为‘韓(han-2,或)’。以此会意表示:围绕在阳光四射的太阳周围。现代汉字写作‘韩’。

5-60)弟(di-4):

《说文》:弟,特计切。韋束之次弟也。从古字之象。凡弟之属皆从弟。‘’,古文弟从古文韋省,丿声。

古文字写作‘或或’,像以皮条顺次缠绕古兵器‘戈(ge-1,或或)’的长柄-也即戈柲。这样缠绕妥当的长柄既利于保存,使用时又顺手。

顺次缠绕示意图弟-第图片来自网络

缠绕须从一端开始,顺次做螺旋动作,直至另一端的终点。由此,‘弟’字引申有:次序、顺序的含义。如《说文》:弟,韦束之次第也。这里的‘韦’即指:经过鞣制的熟皮条。如《释名》:弟,第也,相次第而上也。‘弟’为‘第-次第’的初字。

‘弟’字后来专门用于人伦中的称序,指:同父母或同辈中比自己年龄小的男性。如《尔雅·释亲》: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引申指:朋友相互间的谦称,多用于书信中。如词组:小弟、愚弟。延伸指:门生、学生。如词组:徒弟、弟子。

又指:尊敬、敬爱兄长。如《荀子·王制》: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谓之弟,能以事上谓之顺,能以使下谓之君。此字义后由‘悌’字替代。

‘弟’的本义由‘第’替代后,不再单独作为部首,现代汉字归入‘八-丷’字旁或在难检字中查找。在组字中多作为声旁,表示读音。如:递、睇、娣、俤等。

5-61)夂(zhi-3):

《说文》:夂,陟侈切。从后至也。象人两胫后有致之者。凡夂之属皆从夂。读若黹。

古文字写作‘或或’。为脚趾向下,倒写的‘止’的样子。象形。

脚趾向下的脚印夂象形图片来自网络

‘止(zhi-3,或或)’为脚趾向上的脚印,引申指:脚步、步伐。‘夂’方向与‘止’相反,以此表示:由上向下。引申指:由远处走到近前。又有:返回、终止的意思。后与意为‘脚步缓慢、迂回行走’的‘夊(sui-1)’混同。

两脚交替向下,为‘夅(jiang-4,)’,像两个交替的‘夂’。添加意为‘土丘、台阶’的部首‘阜-左耳-阝’为‘降(jiang-4,或或)’,以此会意表示:顺着阶梯连续向下。‘夅’为‘降’的初字。

商周青铜器多字体铭文降图片来自《甲金篆隶大字典》

在‘夂’的下面添加意为‘住宅、房屋’的‘口’为‘各(ge-4,或或)’,以此会意表示:各回各家。并由此引申指:各自、各人。

5-62)久(jiu-3):

《说文》:久,举友切。以后灸之,象人两胫后有距也。《周礼》曰:久诸墙以观其桡。凡久之属皆从久。

古文字写作‘’,上像一个蜷曲的人形,喻示‘人生病卧床休息’,边上的笔画为‘艾棒-艾灸’。组字以此表示:用艾灸熏烤患病之处,以此治疗疾病的意思。‘久’为‘灸(jiu-3,)’的初字。

以艾棒熏烤人体病患之处久-灸图片来自网络

灸疗大约缘起自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以此通经活络,为古华夏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方法。以‘艾灸’熏烤人体病患部位,由此,引申指:印记、标记。并延伸有:‘持久’、‘长久’的含义。如《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久’的本义由‘灸’替代后,不再单独作为部首,现代汉字归入难检字。在组字中多作为声旁,表示读音。如:玖、疚、汣、奺、匛等。

注:拼音后面的1,2,3,4分别表示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读音为轻声的不标注。

《说文解字》部首探源解读7-1

6-24)邑(yi-4):

《说文》:邑,於汲切。国也。从囗(wei-2)。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从卩。凡邑之属皆从邑。

古文字写作‘或或’。上是意为‘范围、疆域’的‘囗(wei-2)’,下为一个跽坐的人形。以此会意喻示:古时人们聚居生活的地方。即:村寨或城镇。如宋·苏洵《六国论》:小则获邑,大则获城。

人们聚居生活的地方邑图片来自网络

泛指:广义上的村镇。古时‘大曰都;小曰邑’。如《诗·大雅·文王有声》:既伐于崇,作邑于丰。引申指:古时诸侯国的封邑及大夫的封地。如《左传·僖公四年》: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如《史记·李将军列传》:然广不得爵邑。

商周青铜器多字体铭文邑图片来自《甲金篆隶大字典》

延伸指:国都、京城。如汉·张衡《东京赋》:是以论其迁邑易京,则同规乎殷盘。又为:秦时‘县’的别称。如唐·柳宗元《封建论》: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邑’为部首字。多位于所组汉字的右边,现代汉字写作‘阝-右耳旁’。由其所组汉字多与其本义及引申义相关。如:都、郡、鄙、邻、郭等。延伸指:地名。如:邵、邢、邾、鄘、郑、邹、邳、邯郸等。

邦(bang-1,或或):早期字形为‘在田地上植树以作记号’。后添加意为‘聚居生活疆域’的‘邑’。以此表示:在疆域边界植树以作标记。

商周青铜器多字体铭文邦图片来自《甲金篆隶大字典》

引申指:获得帝王分封的诸侯国。如《说文》:邦,国也。《周礼·天官·大宰》: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延伸指:国家。如《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添加引申有‘聚集’含义并表音的‘屯(tun-2)’为‘邨(cun-1,)’。以此会意表示:人们聚集在一起生活的村落。现代汉字写作‘村’。

6-25)‘’(xiang-4):

《说文》:‘’,胡绛切。临道也。从邑、从‘’。凡‘’之属皆从‘’。阙。今隶变作‘’。

古文字写作‘或’。由两个‘邑(yi-4,或或)’组字。‘邑’为古时人们聚居生活的地方,即:村寨或城镇。以两个‘邑’表示:乡里乡亲的意思。‘’的字义后由‘乡’替代。

连在一起的村落--乡图片来自网络

添加‘食器-皀-簋’为‘郷(xiang-1,或或)’。早期字形没有‘邑’字上部的‘界限-囗’,遂使字形同‘卿(qing-1,或或)。‘郷’也即‘饗(xiang-3,)’,一个字源分化出两个字。以此会意表示:‘同一处地方生活成长的乡亲’及‘乡亲在同一处锅灶里吃饭’。为避免字义上的混淆,后分别写作‘乡’和‘飨’。

添加‘共-共同’为‘巷(xiang-4,或或)’。后来的字形简省为一个‘邑’,又把‘邑’字上部的‘囗’简省。古时的街巷‘直为街,曲为巷;大者为街,小者为巷’。这是因为大家彼此都是乡里乡亲,住宅房屋肯定是各自所有,但用于出入的街道却是公共所有。如辛弃疾《永遇乐》: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往。‘巷’在南方被称作‘里弄’,北方的名称为‘胡同’。因此‘巷’字又写作‘衖-’。从意为‘街道、路口’的‘行’。

‘’由两个‘邑’组字,为‘邑’的衍生字。其字义由‘乡’替代后,不再单独作为部首并被弃用。

7-1)日(ri-4):

《说文》:日,人质切。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囗、一。象形。凡日之属皆从日。‘’,古文,象形。

古文字写作‘或或’,正是对天空中‘太阳’的样子摹画。早期字体直接画的圆形。后因甲骨文用刀具刻画圆形不容易,从而直接成了方形。中间的一点既表示与圆形或方形符号的区别,又表示太阳光芒所在。如《说文》: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囗、一,象形。

太阳当空照日象形图片来自网络

太阳一出,便意味着白天来临,是光明和温暖的象征。因此,‘日’字引申有‘白昼’的含义,与‘黑夜’相对。如《孟子·离娄下》:夜以继日。

延伸指:一昼夜、一天。如《诗经》: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后衍生出‘每天、每日’的含义。如《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

由其所组汉字多与其本义及引申义相关。如:

旹(shi-2,或或):早期字形上为表示‘脚步’的‘止’,下为‘日’。组字即远古时期人们的时间观念:太阳的脚步使白天到来。这一点与古时人们的作息规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正好相合。后写作‘時’,现代汉字简省写作‘时’。

添加意为‘人住在高坡’并表音的‘堯(yao-2)-简:尧’为‘暁(xiao-3,)-简:晓’。以此会意表示:太阳逐渐升起。引申指:早晨、清晨。太阳落到地平线以下,写作‘昏(hun-1,或或)’。添加了意为‘水底’的‘氏-氐’。如《说文》:昏,日冥也。从日、氐省。氐者,下也。其本义为‘黄昏’。

7-2)旦(dan-4):

《说文》:旦,得案切。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凡旦之属皆从旦。

古文字写作‘或或’,正像太阳突破地平线冉冉升起的样子。如《说文》:旦,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

太阳突破地平线冉冉升起旦图片来自网络

太阳每天自东方升起,古华夏人对此也是多有记载。在考古出土的大汶口遗址陶器上,发现有类似‘旦’的图画文字。

大汶口遗址陶器上‘旦’的图画文字图片来自网络

其本义为‘日出’,即:天亮太阳初升之时。如词组:通宵达旦、枕戈待旦中‘旦’字的含义。如《诗·邶风·匏有苦叶》:雝雝鸣雁,旭日始旦。

添加引申有‘完毕’含义并表音的‘既(ji-4)’为‘暨(ji-4,)’。以此会意表示:太阳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如《说文》:暨,日颇见也。从旦、既声。这时太阳还未脱离地平线,因此有‘和、与’的引申义。

‘旦’由多结构组字,后不再单独作为部首,现代汉字归入‘日’字旁。在组字中多用为声旁表示读音,如:但、担、胆、疍、疸、柦、泹等。

注:拼音后面的1,2,3,4分别表示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读音为轻声的不标注。

《说文解字》部首探源解读7-14

7-51)巾(jin-1):

《说文》:巾,居银切。佩巾也。从冂,丨象糸也。凡巾之属皆从巾。

古文字写作‘或或’,像一块布帛在上面系住一角而自然垂下来的样子,象形。其本义为布帛之类的方布,作用是人们用来擦拭手、脸。如《礼记·内则》:盥卒授巾。

悬挂并自然下垂的布帛巾象形图片来自网络

后指人们随身携带的佩巾。根据佩戴位置的不同,分化出头巾、领巾、衣巾等。如《玉篇》:巾,本以拭物,后人著之于头。

延伸指‘宽幅条状纺织物’,也指与之相像的物品。

由其所组汉字多与其本义及引申义相关。如:

添加意为‘南面、正面’并表音的‘尚(shang-4)’为‘常(chang-2,)’,以此表示:古时人们穿着的下衣。如《说文》:常,下裙也。从巾、尚声。

古时的人们没有裤子,将一块长巾围束在腰间,让其自然下垂便可遮住人体腰部以下的隐私部位。天气炎热的时候,人们可以赤膊乘凉,但作为下衣却不能脱去。由此,引申有:固定不变、长久的含义。延伸指:纲常、伦常。

‘常’的异体字为‘裳(chang-2;shang-轻声,)’-即:‘常’与‘裳’成字原理相同,最初字义是同一个意思。如《诗·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后来以‘裳’表示‘常’字的本义,而‘常’则以引申义通行。

添加本义为‘成年男性’并表音的‘父(fu-4)’为‘布(bu-4,或或)’,以此表示:远古时期以‘麻丝’为材料编织而成的、氏族部落里成年男子用以遮蔽下体的‘遮羞布’。如《说文》:布,枲(xi-3,雄麻)织也。从巾、父声。

远古氏族部落成年男子用以遮蔽下体的‘遮羞布’布图片来自网络

父系王权确立后,男性在族群部落中的地位高于女性和儿童,因此他们会优先使用早期以麻布制作的‘巾’遮体,以显示和仍在用兽皮遮体的其他部族成员的不同。

‘布’延伸指‘麻布’。如《诗·卫风·氓》:抱布贸丝。古时,统治贵族穿丝帛,黎民百姓只能穿麻布制成的衣物。因此,平民百姓被称为‘布衣’。后泛指:麻、棉等材质纺织而成的布匹。

7-52)巿(fu-2):

《说文》:巿,分勿切。韠(bi-4)也。上古衣蔽前而已,巿以象之。天子朱巿,诸侯赤巿,大夫葱衡。从巾,象连带之形。凡巿之属皆从巿。臣铉等曰:今俗作绂,非是。‘’,篆文巿从韋、从犮。

古文字写作‘或或’,上面的‘一横’表示‘人体的腰部’,整体字形像人在腰间挂有‘遮羞布’的样子。其字义同‘布(bu-4,或或)’。所不同的是:‘巿’为象形,‘布’为会意形声,成字原理不同。

源于‘遮羞布’的升级版-蔽膝巿象形图片来自网络

后其‘遮羞布’的本义由‘布’表示。‘巿’则成为:古代天子、诸侯等贵族统治者,在朝觐或祭祀时所穿礼服下衣前部遮挡腿部的服饰,其因此也叫‘蔽膝’-也即:远古‘遮羞布’的升级版。如《说文》:巿,韠也。上古衣蔽前而已,巿以象之。天子朱巿,诸侯赤巿,大夫葱衡。从巾,象连带之形。

后不再单独作为部首。现代汉字已不是常用字。

7-53)帛(bo-2):

《说文》:帛,?(pang-2)陌切。缯也。从巾、白声。凡帛之属皆从帛。

古文字写作‘或或’,下为‘布匹、方巾-巾(jin-1)’,上是本义为‘指甲盖颜色’并表音的‘白(bai-2)’。以此表示:以素色蚕丝织成的丝绸。后成为:丝织物的总称。如《淮南子·原道》:执玉帛者万国。

以素色蚕丝织成的丝绸帛图片来自网络

养蚕取丝织成丝绸是古华夏人的创造性发明。轻薄华丽的丝织品成为贵族统治者的专用,普通百姓是没有权利使用的。丝织品不单可以制作成衣物,还是在纸张发明之前,贵族统治者用于书写文字、进行绘画的载体-这便是中国古代的‘帛书’、‘帛画’。如《汉书·李广苏建传》:得雁,足有系帛书。

汉墓出土‘帛画’局部图片来自网络

添加意为‘青铜、黄金’并表音的‘金(jin-1)’为‘锦(jin-3,或)’,以‘耀眼的金黄色’来表示:有着绚丽纹饰的丝织品。后用以形容‘色彩鲜艳华美’或‘事物的美好’,如词组:前程似锦、锦绣河山。

‘帛’由多结构组字,后不再单独作为部首,现代汉字可分别在‘白’字旁及‘巾’字旁中查阅。

7-54)白(bai-2):

《说文》:白,?(pang-2)陌切。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阴数。凡白之属皆从白。‘’,古文白。

古文字写作‘或或’,为‘大拇指’指甲盖的形象摹画。古时人们劳作的手指通常黝黑,只有指甲盖还能露出原来的底色。因此,‘白’指的就是‘指甲盖’的颜色。这里的读音为‘bai-2’。

‘大拇指’指甲盖白象形图片来自网络

引申指:白色、明亮。如《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延伸指:清楚、明白。如词组:不白之冤、真相大白中‘白’字的含义。《说文》中的‘白,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是以古时‘五行’之说进行释读,并不准确。

又因人手五指中大拇指最粗壮且能独立活动,因此延伸指‘首领、头目’,后来人们用‘伯’字表示这一含义。这里的读音为其古音‘bo-2’。

添加意为‘将树木分解’并表音的‘析(xi-1)’为‘皙(xi-1,)’,以‘剖开的树木内里颜色’来形容‘人皮肤颜色的白’。

以三个‘白’组字为‘皛(xiao-3,)’,‘三’指‘数量上的多’。以此表示:明亮、洁白。如《晋·陶潜·江陵夜行诗》:昭昭天宇阔,皛皛川上平。

注:拼音后面的1,2,3,4分别表示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读音为轻声的不标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wenlai.com/zeyy/213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