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长假一过,大伙儿带着过节的愉悦返工返校,可30岁的小邓却愁眉不展,他的左耳朵突然嗡嗡地响个不停,就像安了一个机器一样,严重影响到睡眠,甚至打电话都听不清对方说的什么,让他心烦不已。
“游戏玩得太嗨,导致耳朵中风。”接诊的宁波医院耳科专家王凯主任经过细致地诊查,明确诊断小邓是单纯突发性耳聋,也被形象地称为“耳中风”。
原来,这个春节小邓一直宅在家里,和好友一起玩网游。初一到初四,他几乎一直塞着耳塞,一天要玩12个小时左右。而且他还特别热衷于深夜玩网游,常常玩到凌晨两、三点钟才作罢。
就这样玩到第五天,他感觉耳朵里老是有嗡嗡的噪声,听力也差了很多。熬了几天后,小邓感觉症状一直没有好转,反而左耳的耳鸣越来越响,医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像小邓这样的突发性耳聋很常见,王凯主任几乎每天都能碰到,其中6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群大概占到了70%左右,他们症状几乎都是耳朵突然出现了耳鸣,伴随听力下降,严重的还会出现头晕。
而询问病史大多数人表示“最近比较疲劳”“经常加班”“经常熬夜”“工作比较忙”等。
诱发突聋的常见行为——
生活不规律、经常熬夜等导致机体劳累。
高盐、高脂饮食会使血液粘稠度增加影响耳朵的血液循环,引发突聋。
长期用耳也会导致耳朵透支。许多人喜欢用耳机闷着高分贝听歌,甚至睡觉时也听,时间久了造成耳道、耳廓充血,影响血液循环,损伤听力。
紧张、生气、忧郁、悲伤等负面情绪都可诱发突聋。
“生活习惯的改变和工作压力的增加,现在的年轻人换上突聋的也不少。”王凯主任给出了一份“爱耳”攻略——
60--60原则。使用耳机时,音量一般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能调至更低最好;连续使用耳机的时间则不宜超过60分钟。成人每天戴耳机不超过3到4小时,未成年人不超过2小时,不戴耳机睡觉,不长时间煲电话粥,使用具有降噪功能的耳机,不要在嘈杂的环境中听音乐。
不用硬物掏耳朵。一般情况下耳屎可通过吃饭、说话自动排出。反复掏耳朵容易让细菌进入耳道,增加感染几率,而且容易碰伤耳道,还可能弄坏耳膜。因此不建议习惯性地掏耳朵。
不要滥用抗生素。一些抗生素例如常见的新霉素、庆大霉素等在控制感染时也存在着损害脑神经导致耳聋的风险。因此请按医嘱规范使用抗生素,请勿滥用抗生素。
不要用力擤鼻涕或倒吸鼻涕。用力擤鼻涕使鼻涕从气道跑到了别的地方,直接使耳内压力改变,可能会将部分鼻涕挤入咽鼓管引起中耳炎。
稿源:中国宁波网编辑:应旭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wenlai.com/zeyy/23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