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左耳 >> 左耳演员 >> 正文 >> 正文

今日解字自耳体会古人造字时的顽皮与

来源:左耳 时间:2023/4/12

“自”的本义竟然是“鼻子”?让我们从文字的源头,一起来看看为什么吧~

“自”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的“自”画得非常像一个人的鼻子,这个人的鼻子还很肥,很有福的样子。我们看甲骨文这个很有福的鼻子,它的鼻梁上横有鼻纹,鼻子两侧有法令线,还有眼睑的线条。

在金文和小篆时,除了在书写上类似于“目”的变化外,也融入了文化,一二三的“二”字。人有一个鼻子,但却是两个孔,所以两横既表示鼻梁也表示两个鼻孔。

隶书没有多大变化,书写时下面写成眼睛的“目”字,上面一个点表示鼻梁的顶端,眼睛与鼻子确实离得很近,所以下面是个“目”字也是有道理的。

不管古人在对汉字进行变化时是怎么想的,总之有一定的原由在里面。一直到楷书,自己的“自”就是一个鼻子的形象,并确定下来了。

那为什么把鼻子当做自己呢?联系一下生活实际就知道啦!

我们日常说话的时候经常会问对方,你说的是我吗?一边说的时候就一边指着自己的鼻子。

还有,我们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做了什么特别不好的事,也都会害怕被人指着鼻子骂。长此以往,人们就用一个鼻子来表示自己。直到今天,大家还在使用这一手势。

当“自”被用来指代自己以后,人们又加了“畀”字再造了“鼻”来表示鼻子。

畀念“bì”,除了表声音之外,还有意义,它有通气的意思,原本是指蒸笼的箅子。

鼻子看完了,接着看看耳朵吧。

人有两个耳朵,那是要画左耳还是右耳呢?

从甲骨文、金文来看,这个“耳”字都是画了一个耳朵的样子。但甲骨文中画的是左耳朵,相比金文实则更有道理。

耳朵的样子我们不用多说,一看就知道。那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强调画个左耳朵呢?这里还有一定的文化背景。

文化延伸

古人打战,最先是部落之间的冲突,把敌人打死以后要带回首级以示英武,证明杀了几个敌人。因为你不能抱着死人去算数领赏,所以最早是割下头颅带回去。这一习俗在今天现存的原始部落中依旧存在。

部落战争慢慢演化成国家战争。由于长途奔袭,背着人头实在不方便,于是古人就统一把敌人的左耳朵割下来,以便携带和报功。

汉字中夺取的“取”字就能体现这种手段,夺取的“取”,左边是个耳朵,右边是个表示手的“又”字,就是手拿了一个耳朵的意思。

金文则不管左耳右耳,画得更形象,除了耳轮,还有耳孔。

到了小篆时,“耳”字被线条化,不像个耳朵的样子了,只大体呈现出来一个耳朵的轮廓,耳孔和人脸的侧边。

隶书根据小篆的形体进行了稍微的变化,楷化为“耳”后沿用至今。汉字的楷化,尽可能地把每一个字标准化,古人都是经过认真推敲,而不是随便定型。

楷化后的“耳”,外面还是耳朵和人脸一边的形象,中间则是一二的“二”,读音也取“二”的谐音。二在这里既表了读音,也表了数量,两个耳朵。

希望我们在学习汉字的过程,既能发现汉字背后有着丰富的生活实践与深刻的文化背景,也能体会到古人造字时的顽皮与灵动。

○〢关于作者:

本文改编自《双法字理》,作者:白双法老师。

致各位有缘的读者:汉字文化的学习进步,绝不仅仅是汉字本身,更是一种文化智慧的提升,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构建。

这里是无师字通,专注分享汉字相关的故事与文化,喜欢的百家读者朋友们欢迎转发,感谢支持!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wenlai.com/zeyy/24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