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耳旁”书写简述
现代写字教学中的“左耳旁”与“右耳旁”的规范写法都是由两笔书写而成,第一笔为横撇弯钩,第二笔为垂露竖。但是在古代的楷书中“双耳旁”的写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字帖中的“双耳旁”由两笔写成的,还有的字帖中的“双耳旁”是由三笔写成的。在欧体楷书中通常都是由三笔写成。如下图所示,第一笔为横撇,第二笔为弯钩,最后一笔是垂露竖。由于“左耳旁”与“右耳旁”在汉字中的位置不同,所以两者的写法也稍有不同。“左耳旁”因为其右边还有汉字部件,因此,“左耳旁”要写得十分紧凑,横撇弯钩的位置应该比较靠上,而且要写得尽量小一些,并把垂露竖的起笔放在横的下面,这样的就能给右边部分让出更大的空间了。而“右耳旁”则不同,它的横撇弯钩则是平衡字体的关键,所以要写得大一些、重一些。垂露竖要写得更长一些,起笔应挡住横画的起笔,这样的安排使得“右耳旁”显得十分舒展。
二、毛笔“双耳旁”的书写
“双耳旁”的第一笔的横撇和第二笔的弯钩是最考验毛笔提按技巧的笔画,其运笔过程如下图所示,需要进行五次提按才能完成这两个笔画的书写,这就要求我们书写时要好好把握落笔的轻重和笔锋着纸的“薄与厚”。例如左耳旁的横撇起笔为逆锋,笔锋着纸时强调的是一个“厚”字,而第二笔的弯钩起笔要露出笔锋,所以要求笔锋着纸要“薄”,这种由重到轻、由轻到重的变化,就需要书写者熟练掌握提按技巧。另外书写时还要注意横撇与弯钩的衔接,两笔之间看似断开,实际笔锋相接,这就是书法中经常提到的笔断意连。
三、硬笔“双耳旁”的书写
硬笔书写的“双耳旁”如下图所示,它与毛笔的书写要领略有区别。如“左耳旁”的第一笔是连起来的,中间去掉了毛笔的提按改为圆转笔画,这是借鉴了“左耳旁”行书的写法,让横撇弯钩的书写变得更简单、更容易。硬笔的“右耳旁”与毛笔写法相比,最大的区别在竖画上,因为硬笔运笔更轻巧、更灵活,所以,用硬笔书写“右耳旁”的竖画时,常把“垂露竖”变成的“悬针竖”,这既发挥了硬笔容易操控的特点,又简化了书写过程。
四、软硬笔对照书写练习
1.“双耳旁”书写练习
2.综合练习
古人在书写“陽”字右边的“昜(yáng)”时会把上面的“日”写得又窄又高,然后用下面的长横取代“日”下面的短横,“勿”的第一笔撇画起笔则插于“日”的两竖之间,横折钩的横画呈左高右低之势,以便与上面的长横形成不同的书写角度,竖钩则要随撇画的角度充分内收。
古人在书写“阴(陰)”字时常常会将右边的“今”字下面的两笔(点与横折)和“云”字组合成一个“镸”。写好“镸”,就要安排好各个横画的间距,使得点画分布合理,留白匀称。
像“限”“陰”“陳”这类字,因为“左耳旁”的右边部分有长横或长捺等笔画,所以,“左耳旁”的位置要尽量往左边靠,为右边的部分让出长横或长捺伸展所需的空间。
书写“郭”字时左边笔画的起笔要高,右边的“阝”起笔和收笔都比左边的部分要低。另外,“郭”字左右两部分都有“横撇和弯钩”,在书写时要注意弯曲的角度和长短是各不相同的。
欧楷的“邦”字在书写时要把竖撇变成一个长的垂露竖来处理,如果右边的“阝”再用垂露竖就会雷同,所以,“邦”字最后一笔使用悬针竖更为科学。
“郡”字左边的“君”要写得紧凑一些,第一笔的横折要写得短小方正,而下面的两个横画则要写得尽量长一些,倾斜的角度也要更大一些。“右耳旁”的起笔位置要与“君”字中间的横画对齐。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wenlai.com/zeyy/25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