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主办
年第期总第期
(本平台支持单位:库布其酒业)
花马古国今何在
古渡
我想叫这条从天而降的金沙江开口,回答我心中的种种疑问。
来到巨甸,南面山叫木瓜山,山顶有“仙人划船”遗址,这个还好理解,意即木氏土司管辖之仙山。而那个叫余化达渡口时,我百感交集,这个渡口名称,是纳西语还是蒙古语呢?我用纳西语断章取义,以为这是一群羊在江上飘浮。八月的金沙江,一如脱缰的野马,从青藏高原浩浩荡荡奔流直下,到了巨甸,它更加狂飙不羁,惊涛骇浪拍岸,卷起千层雪,涛声震惊八荒。我感受到了它的狂野。
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船在转。只有江北的一只船在水里转着,虽说这简陋得让人怀疑是不是一个码头。而我所在的南岸巨甸这边,却没有半点渡口的痕迹。江边是一垄垄的包谷地,向日葵朵朵向着太阳,江岸芦苇与杂草丛生,江滩乱石与枯枝堆积,一洼沙地给江面划了一道虹。只有江水昼夜不息奔腾,充满了无限生机。几只白鹤正在江上飞翔,一派的悠闲。由然想到东巴经记载,纳西祖先崇仁利恩骑白鹤到天神处的景象,倍感祥瑞。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我在渡口寻找当年的英雄豪杰。据史料记载:公元年9月,蒙古汗蒙哥派其弟忽必烈率军10万南征,第二年于西昌兵分三路,其中,忽必烈亲率中路军,经永宁、拉伯,从奉科渡口以革囊渡江;兀良合台率西路兵马经川西藏区,抵中甸(今巨甸)以革囊渡江,入丽江境,遭遇梅、禾二麽些部酋顽强抵抗,经七天血战乃下,继而南下龙首关与中、东路军兵合,终灭大理国。蒙军在丽江境内渡江壮举史称“元跨革囊”。而中国社科院杨杰宏博士则解惑,很多人只知奉科革囊渡,而未知巨甸革囊渡,其实,巨甸革囊渡的意义丝毫不亚于奉科古渡。他还不遗余力,正在向巨甸镇党委政府建议在此立碑,已经拟好了《元跨革囊纪念碑铭》和《元跨革囊纪念碑记》,让后人走到历史的重要转折渡口,有个念想。
多少个日子过去了,这里又迎来了历史的转折点。我眼前浮现着年4月25日~28日,贺龙、任弼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在余化达渡江北上抗日的壮举,如今,萧克题写的《红军渡》纪念碑,历经烟雨还在闪光。
我问在江边劳作的村民,可否知道元朝军队在此渡江?一脸茫茫然。又问,知不知道红军在此过江?答道,听说过。还说往上一点还有渡口,文化大革命时,有解放军经常在此搞武装泅渡训练。就往上,看到一个纪念园,园内立有碑,乃“毛主席八六批示纪念碑”,昭显着曾经驻军某部武装泅渡金沙江而得到毛主席批示,其经验在全军推广。并从这里走出多个将军和战斗英雄。给红军渡再续了辉煌。如今,名噪一时的英雄团队那里去寻?只有燃烧的青春化成浪遏飞舟而去。
再往上,是金河渡,也是早已无迹可寻,对面的香格里拉市上江乡福库村,依稀有只船泊着。波光鳞鳞,却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之声。
清风拂山岗,明月照大江。大江东去,千年古渡引无数英雄竟折腰。金沙江开了金口,周兰坪《革囊渡江》从浪花中飞出:
成吉思汗破西域,里海黑海追亡匿。
定借革囊成大功,纵横万里斩荆棘。
我来访古秋生澜,渡形依旧江水寒。
断碣残碑没何处,羌笛愁将落日去。
古寺
古道古寺,断垣残壁,一派惨不忍睹。
我来兴化寺前,先做功课,读了许存仁先生《巨甸兴化寺及历世活佛事略》一文,对兴化寺有详细了解:位于巨甸镇金河村委会阿喃弯村,建于清康熙四十年(),原有大殿护法堂、活佛院僧侣休闲院、厨房6院公房,常驻僧侣多人,是仅次于福国寺的第二大寺。其寺督噶七世活佛在民国年间曾受国民政府蒋介石委员长召见,赐名“呼图克图督噶上师”称号,声名大震,年回兴化寺,解放后任国家佛教理事,年任云南少数民族北京观礼团长,受到中央领导接见,毛主席还特意给他一件黄锦缎马褂,年2月圆寂。
如今,历经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兴化寺彻底毁灭,只有当地人称之为喇嘛山的山脚下供奉着兴化寺开山祖师典品牌位碑,上写“民国五年六月二十七日立”,据说这块祖师牌在文革时,有村民把其埋藏于杂草中才幸免于难。又往上,看到一堵断垣残壁,领我们去的乡文化站长和村干部说,这是大殿遗迹。断墙四周种着烤烟,我佛保佑长势喜人,又有杏、梅、楸木等古树掩映,葱郁如茵。我走了过去,触摸着青苔下的褐色土墙,没有感受到丝丝的禅意,反而感到,它见证了历史沧桑和烟雨,让我久久不愿离开。
可我得很快离开,一阵风刮起,一场雨不期而至,我们惊叫着躲在树下避雨,心想,这雨来得正是时候,一定是我们无意之中冒犯了这方神灵。惊魂未定中又有村干部指着南面山岗说,那里古时也有一座白塔,以前曾挖出过不少古币,去不去看看?我想,赫赫有名的兴化寺,在文革中都未能免除浩劫,白塔又会有什么遗存呢?甚至于对破坏文物者有了怨气,乱世中,说不定你们当地人也逃脱不了打砸抢的份儿的。当然,我不是说陪同我们的那几个人,文革时你们还没有出生,还没有机会去打砸抢。我心五味杂陈,千年一叹!就说下山。巧的是在路旁草丛中找到三块残石碑,其中有一块用汉文刻字:修得罗汉王,渡尽极乐天,悟到金刚扫尘缘。
金刚已经自身难保,我们也就没有修到佛、渡尽劫、悟到缘。
唯有邑人杨宗模《活佛台佛塔》信风吹来:
飘曳经幡缠佛塔,座前柏柳翠金额沙。
众生欲问人间事?汉纳藏民皆一家。
古街
美好的事物总是与不期而遇的。
我的巨甸行快要划上句号了,第二天准备班师回丽。看了古渡,走访了兴化寺遗址,听了乡文化站长元晓斌对巨甸蓬勃发展的文化事业介绍,特别是东巴和洞经古乐等非遗传承情况,收获多多,可我觉得似乎少了点什么。就在黄昏约起同行伴旅们,走进老街。
沿路街道灯火通明却行人寥寥,古街幽深,仅遇到的一些人,用纳西语跟他们交流也不畅。怎么会这样,这里可是曾经的茶马古道的重镇,难道衰落得一文不值?正失望间,看到一家大门颇有气势,夜色中门洞大开笑迎来客。以为是一家农家乐。同行的杨博士抢先走了进去。我却看了一下门上悬挂的匾,其云“致远居”,是纳西族著名音乐家宣科题。宁静以致远,闹市之中,有此一居岂可错过,就跟着走了进去。但进去后,却发现这并不是农家乐,而是一个纳西人家。主人正是坐在轮椅上的杨庆选,见我们怀疑他的健康,他说,老夫今年64岁,是金沙江上最后一个纤夫,从16岁到26岁,我们有7个汉子全身赤裸拉纤,相当于50匹马,拉粮食、高压线等物资,直到年才解散,我这身体就是当纤夫拉的伤,伤了腰椎,前久在昆明做手术,恢复好得等一段时间了。巨甸有纤夫,我还是第一次听到,没有请他唱浪漫的《纤夫的爱》,因为我看到的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脸膛。后来,他向我们讲述,其父杨致远,是国立西南联大英语系高才生,毕业后曾在丽江一中任教,是云南省原省长和志强、民族音乐学家宣科的老师,曾错划为右派,后来落实政策平反后在市一中退休,于4年85岁高寿去世。原来如此,我明白了“致远居”之意。纳西讲聚营(纳西好冲壳子),更何况杨庆选系出家学渊源却成老板,我们除追根究底外,更是对老街风物向他求教。他也当仁不让,从巨甸上千年历史说起,讲了老街有多户,其中一半是纳西族,也有个别下一代改成了别的民族,一脸的无奈。说了老街纳西人对阿普三多的认同,街上有年兴建的北岳庙,解放后为巨甸邮电所征用。一讲就滔滔不绝,我们担心他的身体,相约第二天再来拜访,就告辞。
次日如约而至。杨庆选是个热心人,打了几个电话,一会就邀请了一群巨甸“名人”与我们交流,他们中有村委会书记、退休老师等,有的是巨甸街老年协会原会长、丽江市书法协会会员等。群英毕至蓬荜生辉,我记下了他们的名字,分别是杨宗模、李张弘、杨庆选、李忠德、杨邦梁、王炳吉。他们谈了茶马古道老街曾经的辉煌,有些人的先辈是从丽江古城、束河等地来此做皮匠和开商号,杨宗模说,年前后,我家开了巨甸的第一个大商号,叫“庆昌和”,有4个庄子,生意还做到川藏一带,有自己的一队马帮,鹤庆人称我们家为“江边王”,曾经辉煌一时。大家七嘴八舌,给我们讲了听老人讲或者记忆中的三多庙、财神庙、地母庙、文庙、武庙等寺庙,这些寺庙大多毁于兵荒马乱岁月,特意讲了匪患丛生年代,历史上财神庙烧过三次,财神菩萨都烧得流下了一地的眼泪,原来是供奉的蜡烛烧干后流了一地。还有东巴教、藏传佛教、道教、天子教在这里相会交融。以及现供销社北面有个古祭天场,二月八祭三多庙会的盛况。只有问及花马国,问及那匹令我魂牵梦萦怀想已久的驰骋高原纵横天下矫健的花马,大家就不吭声,随后,以《巨甸赋》蜚声丽江文坛的杨宗模开了金口:花马国相传为元世祖忽必烈到巨津时所封,还有说法为得名于有座山木老爷赐名它花马山,是蒙醋醋部落驻扎的地方,他建立的纳西国史称花马国。我们又问花马山是说那座山?他说,由于年代久远,具体那座山就搞不清楚了。又留下一个谜团。
跟他们告别后,回到茶马古道重镇“拉市本”,古铺子还林立,碧瓦木屋尚多,在街道中心的“四方街”上,正逢十天一街的街天,牛马羊猪嚎叫甚欢。但想到这里是曾经的木氏集团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早已雄风难觅,古风古俗已经快要消失殆尽,忧心如焚。只有到老街出口,看到一个着纳西服的老妪正在晒太阳,一行人驻足过去攀谈,得知其尊称为和秀文,现年96岁。她说不上花马国,却说小时候参加过祭天和三多庙会,问我们什么时候恢复?杨博士回答,已经在跟乡上建议了,会重见天日的。我却想到,那个对金沙江向往不已却没有看到江的明朝徐霞客,除了写下《溯江纪源/江源考》外,还在《滇游日记》写道“其俗新正重祭天之礼。自元旦至元霄后二十日,数举方止。”祭天之风,古已有之并非诳言。
仿佛木公诗《华马国》,从气势磅礴的木瓜山中飘来回荡于巨甸街:
政暇西行华马国,铁桥南渡石门关。
北来黑水通巴蜀,东注三危万里山。
古寨
金沙江水湾湾向东流,流到石鼓看一看。
号称我国第一大河上游的金沙江,战国时期《禹贡》称为黑水,《山海经》说它是绳水,三国时称为泸水,还有丽水之说。时令八月,从巨甸沿江而下,我看到的金沙江的确又浑又黑,远望,却有如绳在峡谷中起舞之样,而在纳西人心目之中,说千道万却称它为母亲河丽水贴切。就在亲水之中,到了路旁的格子古渡,我在金沙江边,顶着逼人暑气,瞻仰鲜艳夺目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渡江纪念碑后,来到芦苇丛生的渡口,寻找当年贺龙渡江的踪迹。一路询问了好几个农人,可惜机缘不巧,没有找到当年送贺龙过江的船工后代,更没有找到船歌和号子声。只有一个现代农业公司加基地展示着生机和丰收在望。这方古老的土地和神奇的渡口正展新颜,红色文化扑面而来。
车过红岩,纳西族传说中的风神“乌萨咪”就流传于这一带。这个纳西姑娘因嫁妆遗忘于家而回望了一眼,破了出嫁路上不能回望之忌,被狂风吹到对岸悬崖上,留下无尽哀怨的传说,正是这里。风神娘娘的传说,徒增了神秘。事实上,纳西族古老的东巴经《祭风神娘娘》也讲述了达勒乌萨咪的故事,说她是集善恶于一身的精灵,得到供奉则保有佑人间五谷丰登,得不到供奉则作祟于人间,故要祭祀供奉念经祈祷。玉水寨祭风场里有一女神,据说也就是乌萨咪。往北山岩瞧,却有一道悬崖为红石岩,乃临江立壁,先贤牛焘诗云:鬼斧削何平/天低一石撑/火云边蜀栈/红日拥霞城……其险其战略要地可见一斑。隔江凝望,悬岩上似乎浮着一个人影,他们却笑话我老花眼,但我却想,祖先留下的故事,在每个纳西人脑子里是清晰如明月的,何必非要去计较山岩是否惟妙惟肖呢?我的心胸豁然开朗,民族文化的绰约多姿魅力浸润于心田。
山水也增色。被无数文人骚客吟风弄月的石门关,从石门关村上望,葱郁中山脉雄奇险峻集为一身。而从大同村往上望,又是移步换景,半山将台、拉诗崩(射死虎坡)颇雄壮矣,当年的古战场,金戈铁马战马嘶声仿佛和着天籁声传来。历史,的确在石鼓转了个弯。
在这个弯子里,当年与蒙古西路军兀良合台激战了七天七夜的半空和寨,如今在那?
有学者说,就在石门关将台处。一同去文化考察的和秀成、和志华、和万花与我争论不休,而杨杰宏博士则认为,从地形地貌和史料记载的合围七日,断其水等来考证,禾、梅氏族首领坚守的半空和寨,应为现在的石鼓老街一带。他还讲了石鼓上刻的《太平歌》、《破虏歌》、《大功大胜克捷记》,虽然记述的并不是当年纳西氏族首领和牒(阿塔剌)与兀良合台血战之事,而是后来木氏土司用兵,在维西巨甸一带抗击吐蕃入侵的功绩,但也从侧面印证了巨津乃古时兵家必争之地,石鼓的战略要津犹显突出。我放眼望去,如今的石鼓,如一颗颗星星嵌在金沙江边,依山而建鳞次栉比的街道,透出一片的祥瑞,那里有半点当年纳西土著跟蒙古军血战后腥风血雨之痕迹。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学术问题归学术,就留下给专家学者们去考证吧!
我只想吟唱孙髯《金沙江》:
劈开蕃城斧无痕,流出犁牛向丽奔。
一线中分天作堑,两山夹斗石为门。
波摇日月苍藤细,沙走雷霆白昼昏。
倒峡翻浪自今古,更从何处觅江源。
本期编辑:萧忆
推荐阅读
文坛奇苑:中国西部散文学会
刘志成:从三轮车夫到全国知名散文家
李成虎//半山半水半书窗
高宝军‖我在高原
吴景娅//青海湖边的花儿
孤岛∥怀念父亲
苏胜才‖唐玄奘出关
史小溪《黄河万古奔流》
刘志成‖待葬的姑娘
高彩梅‖蓝幽幽的马兰花
赵力‖在班超塑像前沉思
付昌惠
通往家的路
祁建青‖瓦蓝青稞
蒲公英
白石尖,杜鹃花的天堂
文讯传播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入会须知
年中国西部散文排行榜
门户网站-中国西部散文网免费上传散文作者散文书籍
门户网站-中国西部散文网免费上传微电影
刘志成∥散文讲座《作家与修炼》
山西聚寿山文学创作笔会
《西部散文学会》辅导班招生
好消息!中国西部散文网可以免费上传书画作品啦!
“库布其酒业杯”第九届中国西部散文节7月28日将在东胜举行
西部散文选刊年第一期
西部散文选刊年第二期
西部散文选刊年第三期刊
除夕如远方汉子沉稳的步伐,敲打着我们的情思,毡房前弥漫着父母殷切的期盼,美酒已经斟满,只待你痛饮,泼洒你的激情,唱一曲《敖包相会》。期酒待与你相聚!
敖包粮酒中国制酒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约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敖包粮酒就是这样一款历史悠久的白酒。
敖包粮酒,得名于元朝。相传圣主成吉思汗漫漫西征归来之后,稍作休整,便挥鞭投入了征讨西夏王朝的战争。浩浩荡荡的蒙古铁骑在圣主成吉思汗的一声令下,朝着西夏王朝首府兴庆府进发。兴庆府即今天的宁夏银川市。自古便有塞外江南之美誉。这里水草丰美,灌溉便利,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是绝佳的粮食生产地和储备库。此时的蒙古铁骑已经气势汹汹,披荆斩棘,无往不胜。成吉思汗的策略是先打败西夏王朝,进而入主中原,成就千秋大业。在铁军跨过天险黄河之后,来到了鄂尔多斯高地。等部队驻扎下来修整时候,成吉思汗便有了尝一尝当地美酒并用当地美酒招待有功将士以及来自各部落的首领的兴趣。于是下令部下在鄂尔多斯四处张罗,他将鄂尔多斯蒙古部落所生产的所有白酒全部采样。经过成吉思汗的层层筛选,最终将来自鄂尔多斯敖包梁的一款白酒作为犒赏酒,并命名为敖包粮酒。成吉思汗喝了一尊之后,仰天说道:美哉,此酒应为长生天所赐,与我蒙古宫廷用酒旗鼓相当。至此,敖包粮酒在塞外声名远扬。敖包粮酒也跟随者成吉思汗的大军,四处征讨。从古到今,敖包粮酒坚持传统酿造,品质一如既往,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
敖包粮酒的产地,碧绿的鄂尔多斯草原,辽远雄浑。鄂尔多斯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再加上地势平坦辽远,历来又有黄河之水灌溉,光照充足,纬度适中,自然生产出的粮食颗粒饱满,营养成分与同类产品相比更具营养价值。这样的先天条件为鄂尔多斯白酒的酿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原料。而中原酿酒传到鄂尔多斯之后,经过蒙古式的改良,酒味更加醇厚绵长,正所谓“好喝不上头,营养价值高”。
一湾黄河水绕着鄂尔多斯,奔腾而去。在鄂尔多斯广阔的土地上,坐落着许许多多种类不一的敖包。作为蒙古族地区最具代表的文化景观,它源远流长的历史,厚重,传奇。蒙古族信奉萨满教,崇拜长生天(蓝天),又讲九十九重天,分“查干(白)腾格尔”,“哈日(黑)腾格尔”。所以蒙古地区许多“呼和(蓝)敖包”,“哈日敖包”等用颜色命名的敖包,是由祭奉天神的敖包演变而来的。还有太阳为“乌兰那日”(红太阳),因此祭太阳神的敖包为“乌兰敖包”。鄂尔多斯各地有很多“呼和敖包”、“哈日敖包”、“查干敖包”、“乌兰敖包”,都与崇拜天神有关。敖包文化作为蒙古族最重要的文化之一,在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敖包粮酒坚持蒙古大地敖包文化的深厚底蕴为基础,开拓创新,坚持纯粮酿造,真材实料出好酒,好酒才能永流传,坚持以传统工艺为主,坚持以质取胜,为内蒙古酒文化的传承默默地作着自身的贡献。家乡人喝家乡酒,敖包粮酒本着为家乡广大父老乡亲酿好酒,产好酒为立足点,力争用口碑把敖包粮酒发扬光大,重回成吉思汗时代的盛世经典!
鄂尔多斯草原毡房里弥漫着美酒的芳香,敖包粮酒已经斟满,只待你痛饮,泼洒你的激情,唱一首《敖包相会》。毡房内外,已是敖包粮酒诱人的酒香。它随着辽阔的草原袅袅地朝着四野飘散,直到神州大地,天涯海角,五湖四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wenlai.com/zedy/21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