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被现实闪亮一击孩子在肚子里时,当爸妈的通常操心是男是女,健不健康?
上幼儿园后,孩子又被简单分成两类:识字的和不识字的。
有的孩子天生早慧,三岁上幼儿园时已经能自己看简单的绘本了,有的却懵懂无知,大字不识几个,我儿子小时候就属于“大字不识几个”的后者。
按说儿子上幼儿园之前,读故事背唐诗念儿歌很顺溜,碰到“人口手,水火电”也顺便教一下,我们当家长的没有识字目标和要求,更没有制订计划。书是天天读给孩子听的,我天真地以为天天给孩子读书,读得多了,孩子捎带也就认识字了。
But,现实给了我响亮的一击。
2
可怜可怜孩子
孩子幼儿园升到中班时,园内对老师有考核要求,学期末任意抽取班级内三个孩子综合测试,以此来衡量老师的教育水平。对教师而言,就跟买彩票撞大运一样,抽到能力强的孩子算走运;抽到差的,老师就被田之口连累得差评。这种考核方法既不科学也不客观,但胳膊拧不过大腿。老师也没招儿,只能尽量提高全班孩子的整体水平。
认字是考核中的重要的一项,每天下午小朋友出去疯玩的时间一到,老师就拿一叠识字卡坐在门口,挨个儿考核,过关的孩子就可以去玩,被卡住的就得留在教室里补认。
别的小朋友在外面开开心心地玩,自己却被留在教室认字,对孩子来说无疑是很严厉的惩罚,儿子因此讨厌上了认字。以前是能力不行,现在态度上开始敌对,不配合,效果更差。
老师急了,找到我,要我“可怜可怜”孩子,在家帮帮他认字。
光说还不行,老师还写下来提醒,我到现在都记得看到教师在家长手册上写的“可怜可怜孩子”这几个字给我的震动,就像当年读鲁迅的《狂人日记》,看到“救救孩子”时愣在当地一样。
3
不知不觉的双重伤害
我们虽是放养型父母,觉得认字是迟早的事,但想着孩子在玩耍时间不能出去玩,的确太可怜。更要命的是他会被出去玩的孩子笑话,会觉得自己是少数另类。
我心疼孩子,自责之余,赶紧着手,买了识字卡,贴到家里所有对应的物件和器具上,走过路过就提醒他一下,觉得来来回回看熟了,估计迟早也会对应上。
每晚睡前读故事,碰到他学过的字,我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惊喜地停下来,让他认一读认。没想到孩子很抗拒,沉下脸问我:到底是我读故事还是你读?我被噎得喘不过气,赶紧收声,专心做好读书这份工,不敢再停下来考少爷。
那一段,自己紧张,想给孩子补上识字课,陪孩子出门,路上碰到标语车牌甚至小区门口的标牌,见字就问就教,没想到儿子最后连本来认得的“人口手”也懒得认。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老师拿认字卡着不让他出去玩,是第一重伤害。回到家我亡羊补牢般,时时刻刻拿认字来考核他,无疑是第二重伤害。
当时意识不到自己错在哪里,但明显知道不对。
我赶紧收手,找老师沟通,希望把考核标准降低一半。考核标准是孩子认得卡片上的十个字就可以出去玩,能不能先让他认得五个字就可以出去玩,标准先降到他够得着的尺度,他觉得可以到达,也许就不会抵触害怕了,有了兴趣慢慢认也不迟。老师觉得也是种办法,慢慢地发现他下午出去玩的时间越来越正常了。
4
公交车上破了题
在家里,我像压根儿没有认字的任务一样,不提不教,这样停了一阵子。有一天带孩子坐公交车去书城,儿子突然指着门上的八个字念:“上下车门,小心夹手。”我心中狂喜,恨不得大声嚷嚷:你真棒。但怕别人觉得我神经有问题,也怕吓着孩子,表面不动声色地夸了夸。
识字从此破题,进入慢车道。彼此的敏感期都过了。
路上遇上他熟悉的字也会问:这是什么字?晚上读故事让他挑书,先认书名,在书房的满架书上挑着认,没有目标也没有规划,全凭兴趣,几十本贝贝熊的故事书拿下,后来认得字越来越多,但白字错字也不少,笑话百出。
5
划掉“认字”焦虑
儿子上一年级前,有位朋友问我,你儿子认得多少字了?
我摇摇头,真的不知道。看别的小朋友四五岁认几千个字,虽然眼馋,但我相信每个孩子的敏感点和兴趣点都不一样,儿子被认字伤害过,能恢复到不厌恶的程度已经偷笑了。
后来读朱天心记录女儿趣事的《学飞的盟盟》,说女儿盟盟把“下午茶”三个字读作“下牛菜”,是罕见的文盲,但不影响盟盟后来考上重点大学。看到这里,我的心就放下泰半,要知道朱天心家人才是真正的书香门第,盟盟的外公朱西宁是小说家,外婆刘慕莎是日本文学翻译大家,大姨朱天文和妈妈朱天心都是小说家,爸爸唐诺又是著名的专业读者,在这样的人家的孩子还念这么多的错别字,我们普通人家的孩子起步认字有这样的成绩好歹该知足了。
经幼儿园这一折腾,我觉得当妈的还是得放平心态,相信,字,孩子迟早会认得。然后把“认字”从孩子成长的焦虑名单中下直接打叉除掉。
6
终于认得字
说话容易做事难。
小学一上学,识字的门槛再次逼到眼前,前半个学期我和孩子过得还是蛮辛苦。好多生字儿子放在课文里认得,单个挑出来就眼生,好不容易觉得认得,又总是颠三倒四,张冠李戴。后来想因为他识字的路径是从阅读开始的,很少和生字单兵对阵,所以好多字结伴在一起认得,分开就陌生。问题是小学一年级期末语文考试,要考课文里学过的个生字,要打乱顺序认,这下子我们抓了狂。
从来看不上的识字卡片,这次派上用场,但没法买,得自制。
我先把个字做成卡片,每天晚上抽时间挨个过。会的放一边,不会的重点标记,一遍不行,两遍,两遍过了又忘了,再过。虽然方法生硬,但只能硬碰硬,实在没有办法记住的生字,就试着画个图提醒,用图像的方法帮助记忆。最后总算磕碰得不错,生字考试只错了四个字,扣掉一分,得了99分。经此一考,这下,我终于知道自家娃认得多少字了,也清楚知道自家娃和认字牛娃之间的差距。
7
居然爱上甲骨文
看到成绩,鼓励认可孩子的同时,心里并不轻松,这是应对考试的急救章,如何让孩子打心眼里爱上认字?还得从兴趣开始。
翻书柜首先搬出来瑞典作者林西莉的《汉字王国》,这本书我给很多妈妈推荐过,我觉得孩子识字初,这真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门书。
打开《汉字王国》儿子发现里面的字他大多数都认识,信心大涨。(说明书的难易程度和儿子的正好匹配)他感叹,原来字跟画一样:像鹿字最早的甲骨文根本就是画了一头鹿,还有风雨雷电,车马牛羊,把看到的画出来就是字,这些像画一样的甲骨文把儿子迷住了。
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一个识字不多的孩子居然爱上了甲骨文。
他跟我要了一个白芯的本子,专门“画”甲骨文。我赶紧敞开供应:流沙河的《文字侦探》、《流沙河认字》和手稿本的《白鱼解字》,一本接一本往他跟前堆,小学一年级暑假晚上的睡前故事改成了一天读一篇《白鱼解字》,原来只是躺着听书的儿子,现在边听边记边画甲骨文,劲头很高。
日子久了,儿子积攒了一些常识,像跟肉有关的肯定是“月”字旁,胳膊腿脚脸。跟财宝有关的一般是贝字旁,因为古代曾用贝壳当作货币。和水有关的江河湖海当然是三点水。和土有关的墙城地场。至于家里的事情当然都是宝盖旁了。和玉有关的偏旁是王,琼瑶是美玉,至于班级的班是用刀把玉分开,班也是分班上课的意思,基本常识有了,认起字来就方便多了。
砍字为什么用石字旁呢?
有一次语文公开课老师提问。
他举手回答,因为古人用石头做工具。答对!
有一次儿子问我,取东西用手,“又”是手的意思,可是跟耳朵有什么关系呢?我被问住了,赶紧翻书去查,才发现古代狩猎,最早统计数量,就是用割掉所获野兽左耳的方法来计量,到后来演变到战场上取俘虏的左耳计数。这个来历虽然有点残酷,但儿子一下就记住了。“取”为什么跟耳朵有关,估计以后听写再不会出错了。
画甲骨文,最有趣的是“本”和“末”两个字,一颗树为木,在下面根部加一横就变成了本,在上面树梢加一横就是末。,如果画错了正好是一个成语“本末倒置”。
这一次,连字带成语一锅端清。
儿子有个发小,小名叫高娃,可他写“高”字却死活写不对,他老爸便编了个顺口溜:
一点一横长,
口字写中央。
盖个大房子,
里面摆张床。
边写边念边教,果然一次搞掂。
其实这些都是小学功夫,叫训诂,主要是讲文字的来源和演变,清代学者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我买了很多这方面的书,一来是自己感兴趣,二来也想让孩子真的爱上方块字,了解一横一竖一点一捺的来源与演变,由此爱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台湾作家张大春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就叫《认得几个字》,内地作家阿城在简体版《认得几个字》的序中提醒说:中文字只将它视为工具,是大错误,其实它是丰富的资源。
认得几千个字对母语是汉语的孩子来说,真的不是难事,但真正识得这个字的字源、字义和从甲骨文到金文一路以来的演变,对孩子来说,才算和这个字交上朋友结成死党,这交情可以长达一辈子。
为人父母的,现学现卖还算来得及。
*
附:有关字的书——
1:《汉字王国——讲述中国人和他们的汉字的故事》
作者:(瑞典)林西莉
这是一本通俗入门的汉字书,适合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小朋友。
2:《认得几个字》
作者:台湾张大春
张大春的这本书不是单纯讲字义,而是把自己的教一对子女的心得写在里面,通俗有趣,适合亲子共读。
3:《文字的故事》
作者:台湾唐诺
可以当作《认得几个字》的升级版,合适大人看,也合适大人看后拣有趣的故事和例子讲给小朋友听。
4:《白鱼解字》
作者:流沙河
流沙河出了不少解字书,从《文字侦探》到《流沙河认字》,我推荐《白鱼解字》的理由是,这是一本手稿本,是老人花了两年半的时间用毛笔小楷一笔一划写在方块格子字内的一本字文兼美的书,错讹最少,有修改的痕迹。儿子第一次打开这本书惊呼,原来错了可以勾勾划划,这样还可以出书。因为小学生的作业错了要用橡皮擦掉重写,必须工工整整,不能乱涂乱改的。
5:《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当年开堂授课,座下名徒云集,钱玄同、鲁迅、周作人兄弟,还有朱希祖,中华书局出版有16开影印本。有一定的专业难度,非文字爱好者莫轻易下手。
*
以上内容在下面这本书里——
《陪孩子阅读》里有关孩子阅读和写作的更多疑问,一键可达。
家长的阅读书单或许这里可以找到——END
往期精选年6月3日《陪孩子阅读》妈妈可以做的事儿赶紧种下一棵树压舱巨石是这样炼成的oldbuding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wenlai.com/zejq/21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