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柯玉华史易龙梅雨潇梁嘉雨吴越磊
图片
史易龙梅雨潇梁嘉雨
编辑
LittlekkCoco
声音不是物质
振动的美丽在接收的那一刻
便渐渐消散
但是,你也可以选择在波形交织间
让这些美好变成永恒
我们的展品已为你准备好
你愿意随我们一起走进师大
聆听这座声音博物馆吗?
早上好啊,师大6:30的C场,不同于其他仍充满大自然声音地方,这里已然开始响亮着口号、遍布着鼓点和节拍。
这是国旗班和军乐团的早训。
“节奏”能有声音吗?在小邱的心里,答案是肯定的。
军训结束后,小邱选择加入军乐团,也迎来属于“坚强的女人”的训练。第一个学期的训练是在C场内场进行的。
一道厚厚的墙壁,墙外,学姐练习乐器,第一声号响比太阳更早升起,墙内,学妹练习体能,气喘声在狭小的场地上飘着。
这道墙,几乎阻挡了所有乐器声音的传播,只有打击乐,在最嘹亮的小号都“哑了声”的情况下,将节奏一声一声地灌进小邱的耳朵里。
同为乐团新生的小何,总是会在做平板撑时,期待鼓点变得密集,因为每当这时候,一段旋律将告终,离放松休息不远了。
后来,她们才知道,这是乐谱上的进程由八分音符过度到了十六分音符。
各种学习内容也像潮水般向小邱涌来:节奏、行进、视唱......总是有新的东西等待小邱去学习,去琢磨。
小邱记得考察进行的时候,节拍器一响,百来个军乐团新生就排队接受“审判”,小邱紧张得全身的肌肉都崩了起来,“五、六、七、走”小邱怕踩错了拍子,在心里默念。
▲大雾里,正在早训的军乐团成员的身影依旧清晰。
到第二个学期,小邱她们不用再到C场内场训练了,而是站在了“学姐们眼皮子底下”。
训练内容有了变化,小邱和她的队友们开始练习呼吸,团长姐姐边拍手边喊着拍子,“吸二三四…吐二三四…”,小邱一边和着拍子吸气吐气,一边跟着呼吸挥动手臂。伴随着手臂的升降,她想象自己是一只南飞的大雁。
早训休息的片刻里,打击乐的隆隆声,从C场的最南端传到小邱她们列队的最北边,小邱不自觉地跟着打起了节奏,这是一次次节奏课带来的习惯。
周天大训的节奏课上,指导老师尹松老师支起一块小小的白板,打开节拍器,滴答滴答的声音在圆厅里盘旋,最终留下的五十多个军乐团新生就在他的带领下,拍手、点头、摇摆身体。节奏,又是节奏,老师反复强调,学生反复练习。
谁都可以看出来,这群兴奋的女学生的律动是多么的一致。
对于一些像小邱这样的新队员们来说,军乐团的早训带来的副作用大概还有:“刚开始的时候吹长笛吹到头晕,一直要晕几个礼拜。”
▲18级军乐团成员的训练日志。
要说到国旗班训练声音的最大特点,就是一种渴望保家卫国的激情与气势。这其中,藏着队员们的心声——“大家喊番号的声音都挺大,毕竟国旗班就是要有气势,才能出效果。”
站在师大C场外的小道上,感觉世界像是已被分割成沉睡和清醒两个世界。
同样在与大自然抢夺着声音主导权的,还有静湖边的晨读者。
静湖边上,一向是师大读书人的首选。
晨读的学生们倚靠在栏杆旁,面对湖面大声朗读着。在他们眼里,早上人少时大声读书,既是有效的记忆方式,也是缓解压力和睡眠不足的有效方式。
“晨读是我从小养成的习惯,它可以帮助我记忆,让我在看书的时候更加专注。只要天气好,我每天都会来晨读,如果天气不好就直接去图书馆。”一位正为考研做准备的学姐说。
静湖畔,欢迎每一个追求梦想的人来此呐喊。
中午,不止有肚子的“咕咕”声师大不仅有诗和远方,代码与方程式;也有人间烟火,有“俗气”,也有世界。
离生活最近的地方,其实就是宿舍旁的食堂。
正午时分,五个食堂都少有空位。谈笑声,点菜声,餐具叮当的碰撞声,手机付款到账声以及清理餐盘的声音充满了整个食堂。
一片热闹过后,食堂也成为不少同学学习和交流的地方,似乎都能听见他们思想火花碰撞的声音。
吃完饭的小周拿出英语练习本,戴上耳机,伴着“叮铃哐啷”的餐具声在三食堂三楼的餐桌上开始学习。耳机里传出自己最喜欢的歌,小周不自觉地嘴角上扬,脚下打着节拍,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时间过得飞快。
午休时,健步走机子旁仍有几个倔强的身影,一名扎着马尾的,戴着黑框眼镜的女生微微前倾,用半边身子挡着阳光,食指反复地按着红外线打卡点,蓝光变红又变蓝,打卡机不断传出“放开手指,验证失败”,她似乎有些烦躁,低声骂了句:“卧槽,怎么还打不上?”
对于健步走的人来说,希望与绝望之间,往往就是1.49与1.51的距离。于是同学们在验证成功后,便立马加快脚步,去下一个打卡点。
有些同学戴着耳机,轻哼旋律,有些同学谈笑风生,分享乐事。健步走成为师大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方荫楼和惟义楼之间,各个时段的声源之一。
▲步履匆匆的“健儿”们。
橡胶底与地面的激烈摩擦声、篮球每次接触地面的撞击声——青年人的朝气,在篮球这项竞技运动中,得到了完美的释放。
还有这些,都是充斥在整个篮球场上最动人的声音——腾起投篮时,篮球划过空气中的声音以及身体下坠声十分细微,而与之产生鲜明对比的,是篮球在球圈中打转后进入篮球圈,伴随而来的巨大的欢呼声。
在球场上,我们抱作一团,不论是笑声还是哭声,都是情绪最终释放时最真实的声音。这些声音满载着我们的欢乐、悲伤,记录着我们的辉煌、失败,声音发出了就收不回了,它们被篮球场默默记住,留存下来。
小杨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在篮球队里战斗。谈到篮球,“那是想要为之奋斗的感觉。”她的眼睛里发着光。在热爱篮球的她的心里,篮球队是一个充满欢乐的地方,除了能结识一些有趣的人,还能学到很多东西。
加油呐喊声往往是球员们的动力来源——“每次听到大家的加油鼓劲声,就觉得全场我最帅,累了也会咬牙坚持下去。”
我们在NBA的电视转播声中长大,长大后发现在龟壳体育场,我们也都成为这热血之音的制造者。
师大的篮球风云从不停歇,篮球场对待每一个愿意留下声音的人,都一视同仁。师大的体育场与不远处奥体中心的相比,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我们这些年轻学生的存在却让它听起来有了不一样的鲜活。
抱着盒子的姑娘,在这里会邂逅擦汗的男人。
▲16级计算机专业的他们在球场上尽情挥洒汗水。
让师大的夜对你说晚安影子在被拉长时,也是学生放学的高峰期。食堂,图书馆,惟义楼……熙熙攘攘的人流,逐渐填满了风雨球场到贝壳体育馆的马路。嘈杂的人声外,校园广播站正掐着表等待今天的放送时间。
“有人缺席了他的整个人生,他缺席了她的婚礼,父亲缺席了儿子的成长……”青春之声校园广播站这句不变的开场白,常和夕阳的余晖一起出现在师大的校园。音乐给每个忙碌了一整天的师大人的步伐伴奏,男女主播温柔的声音,让师大此时的时光都慢了下来。
校园广播站的播报内容,究竟有多少人听我们不得而知,但当这声音成为习惯,我们从熟悉中获得的,或许还有些许安心。
夜幕即将拉上之时,转角碰见的并无夜的恐惧,可能是歌声,观众,还有长椅。
青年文化广场的歌声,几乎出现在每一个没有雨的日子里。听众们安静地站着或是坐在长椅上,享受免费的音乐。
在这里弹唱的,除了有擅长表演的音乐爱好者,还有许多为宣传而来的培训机构的音乐老师。彼此素不相识,也怀抱着不同的目的,而音乐让他们驻足于此。
▲二食堂门口的弹唱,让时光都静了下来。
有一个学长说,“在师大,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存之道。”
一栋栋宿舍,正是这博物馆里的万花筒。
学生宿舍的我们,用着自己的声音,诠释着这个博物馆最年轻,最鲜活的生活方式。
这里的夜晚什么都有,笛声悠扬;吉他声清爽酷炫;口琴声活泼灵动;小提琴声散发着古典的优雅。他们用着自己的方式,在这个名为大学的青春画布上涂下斑斓。
15栋宿舍楼的六楼,当一曲《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飘荡于整个走廊时,这一层的学生心里都明白:“马涵开始练琴了”。
马涵是新闻与传播学院18级的学生。
“吉他让我拥有了音乐梦想,同时我也因此喜欢上了重金属摇滚。如果非要说收获的话,以前我是觉得它让我变得很酷,能够有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现在看来,它让我的生活更加充实了,它给了我最纯粹的快乐。”
▲常常在寝室练吉他的马涵。
11点往后,黑幕下宿舍楼的点点灯光,正一点点地熄灭。可每一间宿舍的声音却都不一样。
台灯下纸笔的刷刷声,将梦想承载在字里行间;
屏幕前敲键盘的哐哐声,游戏通关前才不会畏惧无限NG。
午夜时分,各种声音都被藏进了被子里:偷笑声、啜泣声、低语声……这都是每个人最自然的状态。
夜晚是时间的收容所,白天的一切我们也许从来就没有过支配权,但在夜晚,我们可以发出“肆意妄为”的声音。将白天献给学习和工作,献给朋友;将自己愿意做,并为之热爱的事情,一股脑儿都给丢到晚上。
可是时间不等人。情绪释放后,在轻鼾中,新的一天又将悄然来到。我们来不及说再见,也没有必要去留恋。只是期待着,和明天说早安,期待着师大新的一天的美妙声音。
▲宿舍楼的灯光点点,是和今天最后的道别。师大的声音博物馆,也许永远都只能刻下今时今日的声纹,但每个在师大怀里牙牙学语的年轻人,都忘不掉那些,同样颤动的下课吵嚷和食堂拥挤、同样奋发的操场呼喊、同样温柔的林边情话。
它们从七十九年前幻化至今,兴许变换了旋律和音符,但从未更改过声音下——师大的美妙。
点击关键词查看往期精彩
朗读亭
“专家来了”
万米男神
表白墙
租八戒无限期停止使用
中国诗词大会
天虹事件
师大版“维多利亚的秘密”
“整黄”行动
跳高新纪录张志骞
师大快递点
邓娅兰
“零点断网”
媒体人“面基”大会
hey,让我拥抱你
大的周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wenlai.com/zejq/21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