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耳穴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保健等方面作用突显,特别是耳穴疗法被人们所认可接受,以及临床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耳穴诊断疾病中,除望耳法(视诊法):压痛法外,出现耳穴电测法、耳穴触摸法、耳穴压痕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耳穴合系列诊断法,即一视、二触、三测听、四辨证。在耳穴治疗方而,用耳穴治疗的病种达多种,这些病症涉及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科,不仅治疗功能性疾病,而且治疗器质性疾病,以及病毒、细菌、原虫等所致的疾病。并用于防病美容、保健、抗衰老、戒烟、戒酒、戒毒。用于防治疾病的耳穴刺激方法,有毫针法、埋针法、耳电针法、耳放血法、耳梅花针法、耳按摩法、耳穴割治法、耳穴药物注射法、耳灸法、耳火法、耳穴压丸法、耳穴综合法等,到目前最盛行的是耳穴贴压(压丸)法、耳穴放血法、耳穴针刺法、耳穴按摩法。综上,业界对耳穴诊断、调理、治疗和预防保健等,亟需有一统一学科称号。有称耳针学、耳穴医学、耳穴学、耳朵医学、耳郭医学、耳医学、耳医医学等等。本编以为“耳医学”和“耳穴医学”较为恰当,本期同各位分享耳医学相关内容。
一、耳医学的提出与发展
耳医学主要是在耳象、耳针和耳穴疗法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90年代在世界耳针、耳穴疗法学术大会上已有人提出“耳医学”。年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世界耳穴疗法大会上又提出“耳医学”,这预示着未来时代是自然医学新世纪的耳医学时代。
年初,由于对耳穴作用原理上国内外耳穴工作者进行多学科多方位合作进行基础研究及临床观察,特别年美国国际耳穴培训研究中心,提出耳穴近脑学说、耳穴作用原理与中枢神经、植物神经、体液系统、免疫系统、遗传系统、病理形态系统有关,充实了耳穴诊治治疾病的原理。根据耳穴病理形态学改变的特点,机体病理改变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密切联系,因此耳穴不但可以诊治现在病症,还可以诊断过去疾病及预测将要发生的疾病。根据耳穴所反应的信息,一些疾病与遗传基因有关,如国际耳穴培圳研究中心通过对北美洲、南美洲、拉丁美洲、非洲、欧洲、亚洲等各种人种种族之进行普测,有遗传病种在耳穴中有反应,可进行对患者遗传病进行分析如:糖尿病、高血压、恶性肿瘤、胆囊炎、十二指肠溃疡妇科疾病等,因此扩展耳穴诊断范围,这种对耳穴体用机制的研究与临床观察,形成了耳穴独特的理论。于年及2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召开的世界耳医学学术大会上,已公开声称不再提“耳针”名词而称“耳医学”,单纯的“耳针”在法国属于针灸范围,还是针刺的一种方法,不包括诊断。
2年在波多黎哥召开的第四届世界耳医学学术大会上,通过“世界耳医学之母”黄丽春教授的论文报告及诊断治疗手法的表演,同时编著出版英文版、西班牙文版、葡萄牙文版、中英文对照版、中文简体字版及繁体字版等耳医学相关书籍,使得耳医学的称谓有相当权威性和理论依据。当下,在世多地已成立专门的耳医学队伍,主要是来研究、应用和推广耳医学。
二、耳医学治疗作用机制的探讨
1、耳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基础,是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体系。首先,从中医理论精华中剖析了耳穴分布的规律。早在年清代医学家,张振鉴与其族弟张地山著“厘正按摩术”中提出“耳背分属五脏”的理论,耳背上属心,耳背中属脾,耳背外属肝,耳背内属肺,耳背下属肾。这种耳背的理论,说明中国耳穴的整体观,体现了中医学的局部与整体的相关性。清代末年由西运城县一位孙立权老先生说:耳为泉穴,与经络有联系之系统,左耳为心右耳为肾。总的来说不出阴阳二气,能退诸虚强知觉、益心神、健肝血;善能滋阴,调理肾水。年中国耳针前辈,医院许作霖老师提出了耳穴有15个新刺激点等。其次,法国诺吉尔教授在耳穴的研究中最大贡献是在年提出耳穴分布犹如“胚胎倒置”的学说,揭示了耳穴分布规律及特性,同时也揭示了生物全息论的核心,局部反应整体观。使从事耳针专业工作者易学、易懂、易掌握,并使耳针发展成耳穴疗法。这充分说明耳穴是中西医结合的典范。
2、正是由于耳医学是局部反应整体微观世界。耳廓犹如胚胎倒置的胎儿,耳廓的穴位名多以解剖器官命名,穴位精准且全面具体。因此耳穴治疗适应症范围广泛。现治疗病病种已达余种以上,普遍应用于临床各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特别用于情绪病和神经系统病症。同时用于预防疾病、美容、减肥、戒烟、戒酒、戒毒、抗衰老等。耳医学治疗某些病种优于单纯西药或单纯中医等。临床观察中凡是药所不能渗透的部位、针灸所不能针刺的部位,耳穴均可以治疗。如:内外生殖器、肛门、腹股沟、前列腺、卵巢、输卵管、子宫及某些内分泌器官,肾上腺、甲状腺、脑垂体、丘脑等。所以耳穴治疗人体各系统各器官病变,疗效迅速、操作方便,且无副作用。
3、耳医学不但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应用于诊断。耳医学诊断疾病的基础是:病理形态学。当人体发生病变时,与机体相对应的耳穴呈现各种各样的阳性反应。耳医学工作者根据病理形态学的改变进行诊断和治疗。耳穴阳性反应点:有变色、变形、丘疹、脱屑、血管充盈扩张,同时阳性反映点伴有低痛域、低电阻,组织化学和微量元素变化。因此这就是耳穴诊断的依据,形成不同的诊断方法,如:视诊法、触诊法及电测法。由于耳医学的诊断:是全面分析病人的病情、病史,不但可以定位诊断,并用于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这种诊断,综合了中西医诊断的优点,且全面、确切。临床中西医诊断疾病的方法不全,中医诊症其方法以望闻问切为主,西医诊断以物理诊断方法以视触扣听,还需要实验室,仪器超、心脑电图等等。作为一位西医只能精通一科,外出很难行医,又很难帮助病人尽快解脱痛苦;而耳医学的优势在于:既能诊断又能治疗,不受任何环境地点所限制,不但受病人欢迎,而且便于中医、西医所接受,是受欢迎的一门新学科。
耳医学作为一门中西医结合和具有发展活力的学科,相信在未来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将会有更大发展,为人类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发挥更大作用。
小耳穴,大健康!转载请注明:http://www.quwenlai.com/zejq/24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