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有一股青春片潮流,《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似乎是这一潮流的滥觞。内地电影则是从《致我们已经逝去的青春》开始,各类青春片充斥荧屏。上学的时候去电影院看《匆匆那年》,也在网上看过《同桌的你》。
青春片轮番上映的时候,我也读着大学,可能最受不了的便是剧情人物一股子恋爱脑,青春,除了谈恋爱似乎没别的可供描述和表达,无甚共鸣,尤为遥远。所以这部《左耳》在硬盘里面躺了很久都没打开,因为觉得类型差不多,应该比较无聊。
4月10号中午吃饭的时候,我把这部电影打开看,预备看完就删除,清理一下硬盘库存。
剧情还是透露着一些俗套,具备青春片一贯的要素,车祸,出国,堕胎。
说一下大概剧情(抄自百度百科),十七岁的女孩李珥,左耳听力不好,如果站在左边说话就听不见,不起眼而内向的李珥某天突然就暗恋男生许弋,黎吧啦因为爱上张漾而帮助他勾引许弋,暗恋许弋的李珥偶然间与其成为好友并目睹其被张漾殴打的情景,两人关系越走越近。黎吧啦出车祸死亡,对许弋造成伤害使其堕落,李珥也因此憎恨张漾,张漾与蒋姣分手后与黑人一起干起了生意,李珥在上海与许弋重逢相恋又目睹其偷情后心碎。张漾感慨李珥的好,多年来坚持对其赠送礼品,两人在家乡再度重逢。
我重新架构一下剧情,天一中学,女主李珥暗恋优等生男二许弋,男主张漾名义上跟蒋姣交往,小时候他妈抛弃了家庭,跟了许弋的爸,许弋一直在外地读书,为了高考转籍到天一中学跟张漾同班。外校有一个男生叫黑人,算是混社会的,有一个女友黎吧啦,在酒吧驻唱。在一次两校篮球比赛上,黎吧啦看上了张漾,张漾也就借此利用黎吧啦让许弋身败名裂。黎吧啦的方法很简单,先泡上许弋,让许弋学会喝酒、赌钱,然后再把许弋甩了。
高考结束,张漾和蒋姣还有一众同学聚餐,蒋姣让张漾撇清跟黎吧啦的关系,还拿录像机对准张漾,张漾不耐烦就对着镜头骂了黎吧啦。这段视频被黑人拿给黎吧啦看。黎吧啦非常难过,在路边打张漾电话没接,就打电话给李珥,想见李珥。结果台风天的路上,一位老司机车开的太快,将黎吧啦撞死了。
写到这,发现剧情还是透露着狗血。(摊手)
但如果抛开这些乱七八糟的设定(电影角色还是要有冲突,不然看啥,二摊手),这部电影还是有着一些可取之处。
后面的剧情分角色描述。
张漾
(谐音有点荡漾的意思)
黎吧啦出车祸,身边人都认为是因为张漾用情不专,所以黑人绑架了他。后来在北京重逢后,两人成了基友,一起开网店。
大学期间的一个除夕,他爸告诉了他身世的真相,当年是他爸主动跟许弋的妈提出离婚,让她带着许弋去上海找许瑞阳。而张漾则是他爸在这之后领养的。
得知真相之后,张漾才发现,自己自小到大以为的仇,此刻变成了莫须有。太讽刺了,他出门就扶墙哭了,愧疚自己把许弋的前途毁了。
许弋
但许弋的命运曲折全部归咎于张漾,似乎也不确切。
高考前许弋的妈去世了,他爸认为是许弋不认真学习气死的,过了没多久他爸生意失败缠上官司。
鲁迅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不知道许弋有没有看清;但路怎么走的,他自己有没有的选择,剧情没有太多交代。
在上海读大学,但对学习已经失去兴趣。遇到李珥后,希望她能成为生活重新开始的希望。李珥让他做软件开发,生活也在慢慢变好。
李珥
但这段感情的基础是存在问题的。
李珥跟大多青春片的设定一样,暗恋许弋,但是由于许弋被黎吧啦设计,李珥认为许弋喜欢的是黎吧啦一样的女生,她开始学着抽烟,涂脚指甲油,会跟踪黎吧啦,在张漾打黎吧啦的时候出手保护,许弋和人在酒吧外打了起来,这时李珥帮他挡酒瓶,黎吧啦帮她疗伤,叫她“小耳朵”。会去酒吧听她唱歌,她在黎吧啦的身上了解到另一种生活的可能,让她着迷,想成为她,这样就能和许弋在一起。
李珥喜欢的是当年读高中的许弋,现在跟许弋在一起,更多是想替黎吧啦来照顾许弋。她也知道自己无法成为黎吧啦,并认为自己不能完全将许弋从黎吧啦那里抢走,她只能活在黎吧啦的阴影里挣扎。
许弋出轨了,许弋自己将生活向上的阶梯摧毁了。李珥因此高烧了40度,昏迷期间,自己梦到之前自己帮许弋挡酒瓶,黎吧啦过来帮她疗伤的记忆。画面一转,镜子中的自己,变成了黎吧啦。李珥醒悟,自己一直以来都活在黎吧啦的影子里,但这种生活于自己是无益的。
所以她之前恨张漾,笃定是张漾害死了黎吧啦,并经常发信息逼问张漾。包括一次寒假在家,追上张漾的公交车去质问他。目的很简单,她觉得这个害死了好朋友的人,不能如此心安理得。
可这都是偏执的穷追猛打,车祸是意外,自己也不能一直在黎吧啦的影子里生活。了然这一切,她已经不那么恨张漾。
林琳说:“傻完了,就长大了。”
“我不喜欢这样的自己。”
林琳安慰说:“一个女人,如果不爱惜她自己的话,是没有男人会爱她的。”
然后李珥打电话给表哥尤他报平安。
尤他
尤他的继母是李珥的姨妈,所以算是一家人,上学放学都带着李珥一起,也一直是小表妹的喊。
跟许弋关系不错,结果因为李珥两人打了一架。
李珥高烧期间,他给李珥打了几通电话,林琳帮忙接的。
大四除夕,李珥家庭年夜饭上,家里人聊着她和尤他毕业后的去向,尤他准备出国了。
当天晚上尤他对李珥说,自己喜欢一个女孩很久了,正在攒钱给她买手机。
这是第一次改口叫李珥了。
尤他知道,即使他不表达出来,结局也是一样的,相忘于江湖。
我个人觉得电影值得称道的在于两个地方:
一是选角,几位年轻演员,一眼看去就是学生的感觉。
二是注脚,影片宣传打的是青春片,片头也写着“献给我们曾经如波涛般汹涌的青春和爱情”,透露着浓浓的卖情怀,但剧情里面并没有止步于此。依我看,珍爱自己,是全片的注脚。
学生时代的少年憧憬爱情,但没有将其完全地当作生活的力量源泉和唯一,而是有着对于社会和自身的思考。对这一代年轻人的心理状态拿捏比较符合,虽然有着一些稍显复杂的青春幻想,但终究能认清自己和现实,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他们会考虑在学校期间去图书馆做义工,开网店赚生活费,会提前了解社会的艰苦,也会对有人落水时义无反顾跳水救人。
也是大四除夕的年夜饭,姨妈问李珥毕业后什么打算,李珥面无表情说:“没想过。”
家人并没有尖锐地指出她的“迷茫”,而是温和地玩笑着说,“这孩子还没想过呢”。
因为李珥知道,毕业后的出路,至于怎么走,决定权不完全在自己。
也是这年的寒假,张漾碰到李珥,两人一起去放烟花。放烟花的地方便是黎吧啦经常来的阳台。张漾说:
“北京,
是一个你在大马路上大吼一声,
都没人理你的地方。
以前总嫌我们这儿的地方小,
待着没前途,
可到了大城市才发现,
这世界太他妈大了。
无论你怎么努力,
都不算什么。
我常常怀疑,
未来会是什么样的,
却又只能一直往前走,
不停地走,
因为停下来,
彷佛就要被淹没了。
我欠很多人一声对不起,
却再也没有机会说了,
连解释都没得解释。”
电影的末尾是,李珥自09年毕业后在一家出版社工作了四年,和林琳一起。她说,工资不高,工作很忙,但还算开心。坚强踏实的小耳朵,值得身边人对她的关爱。
整体来看,剧情带着狗血,不过在同类青春片里,其实还不错,超出期待。所以,看完的时候,觉得还挺舒服,而且巧合的是《左耳》是5年前的这个时候上映的。
只是看完,总觉得想写点什么,表达一些获得感。
故作此。
写完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我竟然会写这个。
对其他同类影片不免稍有埋汰,还望见谅。
因为大哥喜欢《同桌的你》,有朋友圈作证。
年4月24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quwenlai.com/zeyy/17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