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左耳 >> 左耳演员 >> 正文 >> 正文

周总理最后一次来大寨,病重的他对陈永贵说

来源:左耳 时间:2021/4/22

年4月,身患重病的周恩来陪同墨西哥总统埃切维里亚访问参观大寨,这是周恩来第三次来大寨,也是最后一次来大寨。参观结束,周恩来对陈永贵说:“10年以后,你们的变化就更大了。可惜,我老了,是不会有希望再来了!”

临别时,大寨党委全体成员前来送别,大家一致说:“总理,有时间一定要再来大寨看看。”周恩来回答说:“只要我身体好,一定还要来大寨。”但是,这一次,周恩来和大寨竟成了永别。

大寨在周恩来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他先后三次来到大寨视察,集中体现了他对我国农业发展寄予厚望。那么,大寨为何如此出名,周恩来跟大寨又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新华社记者的通讯报道《大寨之路》,并同时发表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从此“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家喻户晓。通讯报道的开头,有这样一段话:

“大寨生产大队在层峦叠嶂的太行山中,斜坐在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的一个山坡上。这里穷山恶水土地薄,全村的耕地散在七沟、八梁、一面坡。就在这贫瘠的山梁上,大寨人在党的领导下,在集体经济的广阔的天地中,赶着黄牛、担着箩头、挥着钁头,勤俭创业,奋发图强,开辟了一条发展生产的道路。”

大寨,太行山腹地的一个小山村,位于山西省昔阳县境内。这样的小山村,在当时的中国数以万计,并没有特殊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寨拥有多亩耕地,64户多口人。如果平均算下,人均耕地并不少。

可大寨村民生活非常艰难,被称为“穷山恶水”,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亩平,年年灾情多。这里有“五多”:讨吃要饭的多、卖儿卖女的多、扛长工打短工的多、外出逃荒的多和寻死上吊的多。同时,大寨还有“三穷”:人穷,地穷,村子穷。

前面提到大寨有多亩耕地,它们主要分布在虎头山的七沟八梁一面坡,共有多块。地块零碎,土薄石厚,坡度又大,水土流失严重。当地村民称这种耕地为“三跑田”,即跑土、跑肥、跑水,庄稼产量十分之低。

然而,大寨因一个人名扬天下,他就是陈永贵。陈永贵,年出生于山西省昔阳县乐平镇石山村。陈永贵家庭极其贫困,作为长子,他既幸运又不幸,姐弟们都被父亲卖掉,母亲也未能幸免。

陈永贵6岁那年,父亲上吊自杀,他成为了孤儿。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大寨村稳周老人收养了他,认他为养子。陈永贵是外来人口,起初没有得到当地人尊重。稳周老人去世后,陈永贵没有继承养母的遗产,这个举动让大寨村民接纳了他。

陈永贵后来回忆这件事时说:“不继承老人财产,要靠自己的苦干生活。”或许是这种自力更生的品质,让陈永贵在大寨村逐渐站稳了脚跟。村民贾承玉说:“老陈那时候他是扛长工来的,他可不是这个村的,不是大寨村的。他是灵西那边的,叫石山,搬过来的,扛长工就在这落的户。”

陈永贵干活舍得出力气,村民都比较欣赏他。抗战胜利后,山西解放区进行了土改,陈永贵也分得了一些土地,有了一定的积蓄。年幼的困难经历,让陈永贵明白,只有投身集体才能获得温暖,他很快就加入了贾进才的互助组。

互助组以贾进才为首,按照自愿参加的原则组织起来,都是身强力壮的农户,又称“好汉组”。互助组平时从事自己的活计,农忙时则互相帮助,你帮我一天,我就帮你一天,大家互相帮忙,各不吃亏。

陈永贵干活舍得出力气,很快在互助组里脱颖而出,得到贾进才的赏识。然而,一件意外的事情改变了陈永贵的人生,最终使得他的领导才能展现出来。

一天,陈永贵像往常一样劳作,发现16岁村民梁便良一边锄草一边哭泣。陈永贵询问原因,梁便良告诉他自己想加入“好汉组”,可自己年龄小、个子矮、力气也不大,半天也干不了多少活,大家都不愿他加入。

陈永贵猛然意识到,“好汉组”很好,可村里还有不少老弱病残也需要生活,他们更希望能过上好日子。陈永贵有了想法,他决定退出“好汉组”,重新组织了一个互助组,叫“老少组。”

“老少组”成立后,陈永贵几乎是唯一的壮年劳动力,其他要不是未成年孩子,要不就是丧失劳动力老残。贾成玉是“老少组”成员之一,他后来回忆说:

“大寨那时是六十来户,不上三百口人,那时是好汉组与老少组并存。我那时是老少组,为什么说他是老少组呢?老的老小的小,他是互助的。老少组的组长(即陈永贵)说:‘老的有经验,小的是能长大,只要听党话,这路子走不岔。’”

这样的局面如何跟“好汉组”竞争?妻子李虎妮劝陈永贵放弃,陈永贵不为所动。“老少组”的劳力比较弱,但成员每个人都无比珍惜这个机会,大家非常团结,遇到困难也是在一起想办法。尤其在陈永贵的带领下,为了争一口气,可谓人人用力,个个争先。

反观“好汉组”,只是在需要帮忙时才互助一下,平时各忙各的。第一年秋收时期,“老少组”平均亩产达到了斤,超过“好汉组”达到30斤。这是一个奇迹,不少“好汉组”成员倒戈主动加入了“老少组”。

“老少组”的奇迹还在继续,新中国成立初期,又创造了平均亩产斤的奇迹。陈永贵是外地人,又如此努力,结果他在大寨的声望越来越高。年,大寨村党支部书记贾进才主动让贤,他向上级推荐陈永贵,组织上同意了。

同年,陈永贵领导的“老少组”里出现了15个亩产达到斤的丰产户。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陈永贵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出席山西省农业丰产劳模代表会。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陈永贵想了很多办法,提出了十年造地计划。狼窝掌是最难治理的地方,长不到2公里,宽约15米,但是从海拔最高处到沟底的落差达到了多米。这里因地势险要,经常有狼出没,下一点雨都会引发山洪。在大寨村的历史里,从来没有人想过把这狼窝掌变成良田。

陈永贵率领村民“三战狼窝掌”,还牺牲了一名村民,终于在这里建成了30亩亩产达到公斤的梯田。从年到年,大寨村民在陈永贵的率领下,修筑了总长约15公里的多条大坝,新增耕地30多亩,还将原来的多块零碎土地连成多块。

如此一番努力,大寨粮食产量增长惊人。从年的公斤,增长到年的公斤,这在全国范围来看,都是一个奇迹。60年代初时,我国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农业生产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这是需要一个典型。

晋阳县委发现大寨村这个典型后,立即派人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寨村粮食确实获得丰收,尤其陈永贵这个村支部书记非常能干,是他带领村民获得如此成绩,于是写了一份报告提交省委,最终省委号召全省向大寨学习。

陶鲁笳当时是山西省委第一书记,他激动地说:“从年陈永贵当了大队支部书记以后,大寨的生产一年比一年好。因为大寨是个穷地方,过去最好的年景亩产量也就是来斤。陈永贵当了支部书记以后,亩产到多斤了。不得了的多斤!”

时间到了年秋,大寨遇到了几十年难遇一次的暴雨,庄稼损失惨重。那一年,陈永贵带领村民又创造了一个奇迹,带头向国家提出遭遇自然灾害后,不要国家的救济款,不要救济粮,不要救济物资,同时向国家卖粮不少,社员的口粮不少,集体的库存不少。

山西省委再次把大寨作为典型,要求全省城市、农村各级党委向大寨学习,并且把大寨精神用了三句话来总结,“藐视困难,敢于革命的英雄气概;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坚强意志;以国为怀,顾全大局的高尚风格。”

大寨精神广泛传播后,陈永贵很快得到党中央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wenlai.com/zeyy/19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