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媛妈育儿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收到一位焦虑妈妈的来信:
她家孩子今年已经上幼儿园,自己终于从全职妈妈解放,回到工作岗位。可不但没觉得轻松,反而比以前更加焦虑,出现了诸多情绪问题。
据她说,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也没有感觉长大多少,下班回家自己照样忙得晕头转向。尤其孩子不听话,总是“左耳进右耳出”,好像非要跟她反着来似的,导致本就紧张的时间更加紧张,时常感觉情绪要崩溃。
就像昨天,下班后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回家,为了能安安心心做饭,便让孩子乖乖坐在电视机前看会儿动画片。
没想到从厨房出来之后,发现孩子把玩具都搬出来,扔得满沙发满地都是,结果自己又要收拾一遍。
吃完饭休息一会儿,要给孩子洗澡,自己在卫生间调水温,跟孩子说把衣服脱了走过来。
结果过去一看,孩子还坐在原地玩耍,好像完全没听到自己的嘱咐,没办法只好自己帮他脱,一边脱一边埋怨。
到最后好不容易到了要睡觉的时间点,讲完睡前故事,孩子还是使劲折腾,忙完自己的事硬生生熬到了零点。
这位宝妈表示,这样带孩子实在太累了。因为不管说什么,孩子都不听,到最后这些事还得自己做。
其实想解决这个问题,家长需要在生活中丰富跟孩子之间的沟通。当然,这种沟通并不是说多唠叨,话说多了就不珍贵了,而是添加一些非语言信号。
01何为非语言信号?
首先,我们要了解非语言沟通的含义,这是除语言符号之外的其他各种符号系统,包括肢体语言、副语言、沟通环境以及空间利用等。
只要不是用语言让对方明白自己所说的意思,就属于非语言沟通。
而非语言信号,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给孩子发出的信号,可以理解为暗号。
比如正面管教中第41张工具卡,上面就写了3个非语言信号的例子。
●面带微笑,指着一双鞋让孩子捡起来。
●事先和孩子约定好,产生冲突的信号,一旦做出这类信号就要冷静下来。
●感到难过沮丧时,把手放在心脏部位告诉孩子”我爱你,双方都会觉得好一些。
大部分人都认为,语言是沟通最为方便快捷的方式,事实上非语言信号有时比语言起到的效果还要好。
02为什么建议和孩子使用非语言信号?
语言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有时不仅仅是内容本身,还有语调和语气。
当父母本身拥有负面情绪时,语调和语气的加成都会给孩子当前的情绪感觉。
再者,孩子的年纪比较小,并不能理解父母的大部分语言,相比之下非语言信号更容易让他们接受。
1)真正达成联结
对于理解和表达能力不那么强的孩子来说,一些专业性的词语他们无法理解,因而有时即使父母觉得自己跟孩子表述的很清楚,可能在孩子听来也并非如此。
此时如果能通过非语言信号传达,孩子就能通过动作、表情,来了解父母当下的情绪,以及自己应该怎么做。
在这个过程中,才算真正的达成了联结。
2)不容易被坏情绪支配
很多父母在家其实都是带着情绪看孩子的,同样一个小错误,家长开心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开心时就可能会觉得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屡教不改。
于是,在跟孩子沟通时也会饱含这种情绪,这些孩子都是能敏感察觉到的。
如果换成非语言信号,不仅能反馈真实想法,由于氛围比较平静,也不至于引发不愉快。
举个例子:
父母可以先跟孩子约定,如果自己想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就闭着嘴唇、竖起食指,并且发出“嘘”的声音,孩子收到信号之后就必须保持安静。
这样要比直接向孩子大喊“不要吵了”,来得更加平静温和。
3)提高孩子的配合度
父母总要知道,那些唠叨很多遍的大道理,孩子听多了作用就微乎其微了。
反而简单的信号,对孩子来说不像说教,更像是彼此之间的约定,能发挥出他的主动性。
孩子自己明白接下来应该怎么做,就不用父母跟在屁股后面说了。
不过,非语言信号固然强大,却不能适用于所有场合,父母对此要有所了解才是。
03适合使用非语言信号的情境
1)父母或孩子情绪激动之时
亲子之间任何一方如果处于情绪激动的情况,说话或讲道理,都可能给对方带来恼羞成怒的感觉,只能是火上浇油。
不如使用事先约定好的手势提醒孩子,也提醒自己冷静下来、别发脾气。
要知道,加剧冲突根本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后果,想解决问题必须冷静思考才行。
2)表达难以启齿的想法之时
中国的父母爱孩子是毋庸置疑的,但在爱的表达方面明显内敛一些。如果不好意思说出口,可以使用提前和孩子约定好的信号,类似比心或者微笑。
又或者对方处于比较沮丧的情况,不知道如何安慰,就可以拍拍肩膀、做出哭的表情,告诉孩子我也很难受,这比语言更能直接传达。
3)忘记约定之时
比如父母带孩子出门逛超市之前,提前跟他约定好不能买玩具。
那么当孩子在商场里看到玩具迈不开腿,嚷嚷着要买的时候,父母就能摇头或用手势表示拒绝,提醒孩子刚才已经做好约定了。
4)创造共同“语言”之时
父母和孩子之间,可以制定几个特殊的信号,方便快速表达。
比如孩子写完作业要早点上床,父母就向他传递一个刷牙的动作,这样比语言催促更加直截了当。
04写在最后
通过以上的情境,大家可以发现共同点,非语言信号通常要求父母积极正面地进行反馈。即便修正孩子的错误,也要尽量面带微笑。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所有的信号都要提前和孩子约定好,这样才能调动起他的积极性,更愿意配合。
与此同时,非语言信号也可以配合正面管教中的其他方式一起使用,比如拥抱表达爱或者原谅。
不过,所有育儿方式都不是生搬硬套就能有效果的,其内核都在于父母给孩子的爱与关怀,带着强烈的教育目的去教育孩子,反而显得很功利。
对于较小的孩子,父母要有同理心,不能要求他们理解自己所下的所有指令。平时不妨多征询孩子的意见,和他约定好信号,提前演练,而后在孩子对信号给出回应时及时鼓励,强化遵守约定的行为,这同样需要一个过程。
孩子年龄越小,响应的速度就越慢,但多练习几次,配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孩子就能记下来。
当你觉得我说啥孩子都当“耳旁风”的时候,不如适当减少语言沟通的频率,试试非语言信号的魅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wenlai.com/zeyy/24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