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和初中都在图书馆中度过,似乎该看的书都看过了,因此,自高中起就少有阅读的习惯,总想活的轻松快乐,不愿用别人的文字给自己的思考增加负担。之后的这些年,除了研究用的文献,只是在看些完全没有营养的娱乐周刊或是时尚杂志。
年的秋天,一个很不熟的亲戚的亲戚邀请我去家里吃饭。记得那天有很多不认识的人,说是想看看,从西北考进大上海的复旦博士究竟长什么样子。我尴尬极了,一直躲在小妹妹的房间里,百无聊赖之下,抽出书架上一本叫做《彼岸花》的书,作者就是安妮宝贝。
选这本书,只是因为喜欢的王菲的同名歌曲,但它的内容竟然能够吸引我读下去。两个离群索居的女孩子的生活片断,在星巴克消磨午后时光,去梅龙镇伊士丹挑选喜欢的服饰,去陕西南路的小店吃日本料理,到处找JeremyIrons的VCD。
现在的人可能已经不记得15年前的上海是什么样子。但在我一个来自外地的卑微学生心中,那样的生活已经是我能想象的最大程度的幸福。尤其是,在看了Damage之后,我是多么多么的爱JeremyIrons。
于是借了这本书,地铁上,公车上,沙发上,床上,甚至马桶上,一切零星的时间都用于阅读。即便如此,依然进度缓慢,每天只能完成不到20页。常常会不自觉的陷入回忆,走神的一塌糊涂,警醒时,只好重新开始逐字在内心默念,不想错过分毫。她写的故事其实很单调,主角们都有着类似的个性,甚至相同的姓名,但其中不变的主题便是孤独与自由。
我想,我这半生时光所收获的,无非就是孤独与自由。
一直很感激父母多年来对我真实又特别的教养方式。他们有要求有期待,有无法言喻的爱,却都压抑在心里,不用自己的价值观和经验来影响我的成长,无条件支持我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认识生活,充分挖掘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自然属性,走上一条内心真正认同的生活之路。
这样的成长过程,其实是父母对我最无私也是最奢侈的纵容与溺爱。
世界的纷乱永远超过我们所能想象。很多人过早的被大众价值取向埋没,并为此所累,过着并不情愿的生活。于是有了另一类人,他们知道自己内心的向往,不愿和周围那些没有知觉的人一起走入趋同的洪流。即便是生活在喧嚣都市,他们依然离群索居,刻意的为自己建立一座近似乌托邦的孤岛,并不祈求他人的理解与靠近。最重要的安全感来自于对本我的意识,知道那些纯粹的、天性的、自然的东西还存在,而且会一直在。
学会给生活做减法是件困难的事情,无论是选择还是舍弃,其实都需要智慧,在挫折中反复实践,化为本能。有时会刻意让自己陷入某种困境,甚至真的与世隔绝。短暂的挣扎之后,总能处之泰然,看到简单干净的海阔天空。于是有了决心,要把这样的路一直走下去。
与他们长久相处的状态是保持距离,只有距离才能产生真正的独立性。以一种侵略性的姿态强势进入,或是自甘放低身份慢慢渗透,迟早会被看穿。无法对等的人际关系,最终都会消失。他们也会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甚至因为清楚它的珍贵而更加珍惜。那又如何?企盼旁人带来生命力与幸福,是可悲的,也是终将失望的。
过去的安妮宝贝,现在的庆山,她一直在写的,不过是一个这样的人在不同时间空间的新的遭遇而已。那些多年来坚持追随她的人,或许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或许是想要变成这样的人,或许只是欣赏这样的人。但无论是哪一种,最终的思考只有唯一的指向,个体如此渺小,宿命如此无望,世界如此茫然,究竟要怎样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那些精练的文字给回忆留出了足够的空间,让阅读的过程变作是对过往的一种梳理。仿佛是在撩拨新旧伤痕,继而在疼痛中慢慢清醒,学会放下和原谅。
她的作品里,我最爱散文集《素年锦时》。在我出差最频繁的那一年多里,这本书是我最重要的随身行李,只要空下来便会拿出逐字阅读,有的时候甚至会念出声来,特别喜欢的几篇甚至能够背诵。那些文字平静而毫无掩饰,充满了对世界对生活的敬畏,对所爱的人对自己的坦白,它着力描述的,是在某一个人生关口上的状态,如何面对过去,并和这些过去一起活下去。那些闪着温暖微光的段落伴随我走过2字头的年纪,简约却有力的整合了我之前30年的人生。
现在看来,安妮宝贝早期的小说又矫情又造作,《七月和安生》便是其中的代表,即便是当年,我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令人困惑的是,影剧圈一直没有放弃要把它影像化的尝试。几年前,就有女文青江一燕主演的话剧,在北京上演两轮,我也没动过买票的心思。
看到《七月和安生》要被拍成电影的消息,多少是吃了一惊的。主演是我非常讨厌的周冬雨以及我认为有潜力但是没运气的马思纯,监制是已身为江郎的陈可辛,唯一的亮点大概是导演曾国祥,他之前的作品“恋人絮语”有些让人心动的片段。
不久之后,概念预告放出来了,两个女生嘻嘻哈哈的面对面脱衣服,周冬雨的车祸发型,很电子的配乐。天,这个片子难道不该是极度冷漠清淡的调性吗?!更可怕的是角色分配。难道不是《山楂树》里的静秋更接近七月,《左耳》里的芭芭拉更接近安生?可为什么最后是周冬雨演安生而马思纯演七月……
但这是安妮宝贝首部搬上大银幕的作品,怎么能不捧场呢?我甚至在首映当天下午翘班去抢先看。然而,在黑暗中静悄悄的坐了10分钟,两个女孩子在老旧小城的街道间踩着单车,唱着“浮躁”的时候,我便知道,一场好戏要上演了。
读过电影学院,遇到一个好角色,周冬雨真的变了。虽然和我想象的安生不一样,但她设计的那些小动作小神态,确实灵性十足,让安生的叛逆显得那么被动和无奈。我第一次湿了眼眶,便是她偷偷去见家明之后,坐在摩托车上的回望。那其中,满满的都是一见钟情的心动,却也包含着要再度让出心头好给闺蜜的决心和无奈。另一处让我惊艳的表演,医院签七月的死亡通知书,笑着笑着就哭了的情绪转折很有层次感。
电影版本里的七月,应该是参考了大导演MartinScorsese的《TheAgeofInnocence》中WinonaRyder的角色进行改编。明明是一个聪明又有心机的女孩,却一直扮演人畜无害的小白兔,用纯真和软弱来挽留心已经许给别人的爱人。于是,前半段的低眉顺目和后半段的冷酷甚至凶狠形成了很强烈的反差,但又不会让人觉得很突兀。马思纯的表演很稳健,没有被周冬雨抢走风头,而且她的语言能力实在太强,贯穿全片的旁白简耳极了,音色语气都很到位。
男主角是个很称职的花瓶,那个年代里,学校最帅的男生真的就是那个样子,黑黑憨憨的一张脸,守着被动的人生。两个女演员的表演撑起全片,与同龄的无论男女演员相比,她们的水准都明显高出太多,素着一张没有动过刀的脸,挥洒青春哭着笑着。让我默默的就抛却了原有的小说文本,浸入这个新的故事。于是,当怀孕的七月最后回到安生的身边,哭着对她说,“我只是想要自由自在的生活”,我的眼泪也顺着眼角留下来了。
现在的人,大概无法理解,在那个年代,敢于选择孤独,追求自由,是多么大胆艰难的举动。而本片的导演却能捕捉到这个主题,让闺蜜间的狗血三角恋甚至暧昧的百合情结,变成了推动人生选择的一次因缘际会。无论恋爱也好,吵架也好,出走流浪也好,都是女孩子们在寻找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七月和安生,她们在彼此的生活中存在,并不是因为那个共同爱着的男人,而相似的两个人在人生路上的遥遥相望。在一起的时候,她们虽然形影不离,却将真我彼此隐瞒,从没有相互吐露心声;不在一起的时候,她们在经历另一个人想要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分享与融合。
我的感动,也许并不都来自于电影本身,只这两小时里,我想到很多人和事。
我特别特别的想对当年那个让我下决心离开家的人说一声谢谢。那个人热爱旅行,一直都有着四处旅行、寻访异国文明的梦想,却始终守在父母身边,过着稳定踏实的生活,结婚生子。而我,曾经以为自己离开家会寸步难行,却因为年少时的相遇,义无反顾的去了上海,从此开始四处漂泊的生活。即使中间有两年的时间重新回到父母身边,最终也还是来到北京,定居在此,走上另一段人生路。
除了王菲的“浮躁”,片中还有另一首歌,崔健的“花房姑娘”。还上小学的时候,就听哥哥弹着吉他唱着这首歌,却不明白,其实歌词里表达的是离开家去看世界的心情。他一直是想往外走的,但却陪在我爸妈身边很多年,伺候着宝贝儿子终于进了大学。若不是他放弃了自由的梦想,我又怎么能在外面一直漂着……
这些天有很多影评人推荐《七月和安生》,我写这篇文的初衷和他们一样,但是写着写着就跑题了。与其说,是要为这部电影的票房做点贡献,不如说,是想谢谢这部影片让我又想起看安妮宝贝的那些年,曾经任性天真的自己。
可我并不怀念那些青春年少,因为我知道,我的每个明天都会比今天更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疾病哪家好北京中科白癜风专治白癜风转载请注明:http://www.quwenlai.com/zeyy/5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