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左耳 >> 左耳剧情 >> 正文 >> 正文

默而识之章讲记

来源:左耳 时间:2022/6/4

(孔子像)

默而识之

继周

述而不作章,我们讲到信是学习经典首先应该具备的态度。可以这样说,信是一切宗教的第一要义。信固然是涉入智慧之海的舟楫,然而如果没有智慧的引导,便有可能迷失在茫茫的大海之上。所谓“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涉流只是第一步,能否渡过大海,终究还要依靠智慧。然而宗教的信徒,常不免信而偏于一曲,于是反而障碍了智慧,遮蔽了心灵。人是观念的囚徒(爱默生语),不管你的囚室是方丈之地,还是三千大千世界,心灵一旦封闭,智慧的大门便也随之关上了。儒家的高明之处恰在于,没有把信作为第一义,更没有把信的对象锚定在某一偶像或人物身上。儒家的第一要义,毋庸置疑,是学——始终保持开放的心灵学习一切。学习实为打破观念囚牢的不二法门。我们反省一下自身,观察一下周边的亲友,生活大多陷入日复一日的循环往复,偶有点缀,也无关宏旨,生命没有日新又新,便只能一天天破旧衰损下去,直至死亡。这岂不是很可悲吗?生命何等绚烂神奇,却被我们苟且地如此苍白平淡。让我们虚心地聆听圣人的教言吧。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这一章的句法,与《子罕篇》第15章一致。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另外,这一章与本篇第33章,《孟子·公孙丑上》知言养气章的部分内容相关,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相互参证。

7.33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孟子·公孙丑上》: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下面,我们来讲解集注。先看注音。“识,音志,又如字。”朱子给“识”注了两个音,因此也就有两个意思。“识音志”,其意思就是记住。“如字”,就是按照它常见的读音来读,那就是识,其意思是知晓、懂得。识的音义有两个,默识自然也有两个意思:默识,是不说话而存放在心里,相当于拳拳服膺。默识,是不说话而心里完全理解,相当于不言而喻。经学家注释经文,并存两说,一般更倾向于前一种说法。朱子即便没有说“前说近是”(前一种说法更合理),我们也应当知道他是有倾向的。

默识于心,不是记住那么简单,而是一种扎根于心的状态。学习大概可以分为三种状态,无根之学,浮根之学,植根之学。有一些人,学习时,右耳进左耳出,左耳进右耳出,完全不经心,此为无根之学,其实是无学、不学。有一些人,学习时,稍微经心,那知识只在心中扎下浅浅的浮根,他一度能够加以运用,所谓“入乎耳,出乎口”。中学学过的知识,大部分人曾经记住过,但由于没有持续学习,十几年后大都还给老师了。其实,老师一点也没收到。之所以会淡忘,是因为那知识在心中扎的根太浅,由于没有持续浇灌,便没有成活,没有生长。久而久之,自然萎死了。真正的学习,应该“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荀子·劝学》),扎根于心,内化于生命,外现为威仪。知识是一个有机体,是活的,不是死的,它需要滋养——持续的学习,才能生长。我们现代人犹如水上浮萍,浮在五千年文化积淀的表面。唯有将所学的文化扎根于心(默而识之),我们才能实现文化的灵根自植,才能源源不断地从那深厚的文化积淀中汲取营养,润泽我们的生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朱子没有解释。这两句话今人也常说,有些人的理解与翻译存在偏差。厌,是饱足之意,不能理解成厌倦或厌恶。学而不厌,是说学习没有满足的时候。诲人不倦,是说教导别人没有疲倦的时候。学习没有满足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好学。人们常说欲壑难填,其实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人某方面的欲望并不是永无止境的,它受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支配。当生理欲求获得满足后,欲求就会衰退。人的精神需求,与生理需求不同,它才是永无止境的。学习当然是为了求知识、谋智慧。有些人器小易盈,容量小就容易装满。孔子可不是器,他虚怀若谷,求知似饥,将摄取的知识转化成了智慧,融入了生命,那怎会有饱足的时候呢?乔布斯的名言,“StayHungry,StayFoolish”,庶几相当于“学而不厌”吧。

孔子说,“好学近乎知”,学而不厌本身就是一种大智慧。而“诲人不倦”,则是一种仁爱,一种大悲。《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曾吟诗一首:“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世界是一个沉沉的黑甜乡,率先觉醒人就是先知、先觉。有些先知满足于自知自觉,做了个自了汉。孔子没有,他背负有唤醒后知后觉——觉世牖民的使命(《孟子·万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钱穆先生说:“今天中国的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自己读论语,是学而不厌;劝人读《论语》,是诲人不倦。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影响身边的亲友,感发他们开始读《论语》,本就是一种诲人了。

“何有于我哉”,哪一项我具备呢?“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也。”这三方面并不是圣人最高明的状态,而孔子还是不敢认为自己都做到了,所以说是谦而又谦。“非圣人之极至”,孔子不拿圣人最高明的状态来自拟,已经是谦虚了。那样的状态,“犹不敢当”,则是“又谦”,谦上加谦了。谦德,本就是好学之人所必备的德行之一。世上有谦虚而不学习的人,绝不会有高傲而好学的人。本章还隐含一些重要问题,我们后面有机会再来分析。

我们不妨用现代文翻译一下:

孔子说:“默默地存记在心中,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他人而不知疲倦,哪一项我具备了呢?”

最后,需要强调:好学,是一种开放的心灵状态,是一种高贵的生命品质。希望大家都具备这样的心灵状态与生命品质。

文字/继周先生

排版/清黛

喜马拉雅/揆一精舍

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wenlai.com/zejq/230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