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我们的祖先就是根据一只耳朵的样子造出了“耳”字。如果你仔细地看看“耳”字,就会发现右边的“丨”比左边的要长一点,就像我们拖下来的长耳垂。
“耳”是用来听声音的,汉字中带有“耳”的字大都和听有关。把耳朵贴在门旁边听声音,就是“闻”字,“闻”的本义就是听见及听见的事情、消息,后来才有了“嗅”的意思。在很多词语中,“闻”依然取它的本义。如:“闻名天下”就是指天下人都听过他的名字;“久闻大名”就是很久以前就听说了他的名字;“闻所未闻”不是指嗅都没有嗅过,而是指听都没有听说过;“新闻”就是指新的消息。
老师常说“学会倾听的孩子最聪明”,这是因为通过耳听,我们可以获取很多的知识。瞧,聪明的“聪”字中就有“耳”和“心”,上课的时候只有用耳朵仔细听讲,用心认真思考,我们才能越来越聪明。
配图选自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史老师教个汉字》
02
在汉字中,也有两个“耳朵”,小朋友喜欢叫它们耳朵旁,一个是我们称作“软耳朵”的“阝”,看另一个是我们称为硬耳朵的“卩”。
软耳朵被一捏就瘪下去了,所以“阝”第一笔是“横撇弯勾”,硬的耳朵怎么捏都不变形,所以“卩”的第一笔是书写有力的“横折钩”。它们都是由两笔写成,都可以做汉字的部首。
我们先来看软耳朵“阝”,它在汉字中的位置不同,读音和意思就不一样!
“阝”站在字的右边,念作“yì”,在古时候写作“邑”,上面的“口”代表围墙,下面的是面朝左跪着的人。“邑”就是指人居住的地方,它也是个部首字,“邑”做部首时一般在字的右边,写作“阝”,如:“邦、都、邻”等,有右耳朵的汉字大多与城镇、地名有关,如“都”指的就是城市,北京是首都,南京是六朝古都,都是繁华的城市。“邻”指的就是住处接近的人家,古时候五家为一邻。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就是因为邻居住的近,互相可以有个照应。?
“阝”站在左边,念作“fù”,在古时候写作“阜”,它就像山崖边一层一层的石阶。它也是个部首字,“阜”作部首时通常在汉字的左边,写作“阝”,有左耳朵的汉字大多与山或阶梯有关,如:陡峭的“陡”,台阶的“阶”。太阳从山中升起是“阳”,月亮从山中升起是“阴”,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
03
硬耳朵“卩”念作“jié”,“卩“在甲古文和金文中像一个跪跽人形的侧面。跪跽的意思就是端正之坐,是古人很有礼貌的坐法,双膝着席,臀坐踵上,上身挺直,双手自然垂放于两膝上。后来流传到日本,一直沿用到今天。“卩”现在它不单用,只作偏旁,汉字中有“卩”的字大多和与人腿部的动作有关,“即”就是一个人跪坐着,面对着餐具准备就餐;“叩”就是双膝跪地,磕头。
现在你能看懂汉字里长着“软耳朵”和“硬耳朵”的字了吗?
点击上方蓝字“史老师教汉字”或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wenlai.com/zejq/23257.html